走出吴庄(二十四)爱屋及乌

      走出吴庄 作者:超级版主

    走出吴庄(二十四)爱屋及乌

    走出吴庄 作者:超级版主

    走出吴庄(二十四)爱屋及乌

    <b>二十四<o:p></o:p></b>

    <o:p></o:p>

    一九七七年之前,夫妻分居两地的国家工作人员比比皆是。

    受过“文革”高潮期革命口号熏陶的人,——“个人理想无条件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苦不怕累不怕,献身革命走天涯”,“革命工作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对夫妻分居两地已习惯成自然,是不以分离为苦的。

    象赵春树这样的转业军人、党员干部当然属于这一类人。

    尽管他与春玲结婚后,上面所述口号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渐淡化,国家政策也开始松动,夫妻要求团聚再也不算什幺营造“安乐窝”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了,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刚转业就忙于调老婆,难于启齿。

    这样,在办春玲的调动问题上赵春树就显得被动多了。

    <o:p></o:p>

    赵春树越是被动,春玲就越是主动。

    <o:p></o:p>

    而且,正如柱柱家所言,春玲是不按一般规则行事的人。

    她在县农机厂仅仅是一名不称职的实习车工,可往汽车配件厂调压根儿就不考虑进车间的劳动生产第一线。

    她开口闭口一提就是厂团委、党委办,俨然把自己归于谋求闲职的不可一世的官太太式的人物堆里。

    赵春树却是严于律己的实在人。

    而且,他也深知春玲的文化水准、业务能力。

    因此,调动的程序还八字未见一撇,夫妻俩就出现了较大分歧。

    丈夫认为换工作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

    妻子则认为调动调动实则是跳动,甚至是跨越,应该就高不就低。

    跨上一个或者两个新台阶,才不枉叫调达了一回。

    两人议事每每不合,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好几天谁也不理谁。

    <o:p></o:p>

    春玲在赵春树的新单位汽车配件厂住了两个多月后,与这里的上上下下都熟识了,就抛开赵春树这块绊脚石自己活动起来。

    她谎称自己是县农机厂的中层领导干部,被培养的第三梯队的骨干人选,今天代表农机厂领导来兄弟单位调研团委的工作,明天又以取经的形式和党委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交流;甩着蹩脚的吴庄京调京腔,大说大笑、招风惹草,弄得赵春树很是难堪。

    厌烦了春玲的作派,赵春树情不自禁就想起他先前的意中人来。

    慧慧的谨小慎微、善解人意、羊羔一般的温顺、候鸟一般地遵从社会规则、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地体贴男人……。

    一幕一幕地在撩拨他的心弦。

    慧慧的哀怨的眼神、疲累的身影儿也常常出现在他的眼前。

    想想她为自己披肝沥胆所受的苦和罪,十月怀胎所流的汗和血,赵春树自是愧疚不安、满腹怅然。

    后来,慧慧投河自尽的消息又从家书中辗转传来,赵春树更是梦魂惊悸、暗自饮恨,郁闷寡欢、痛苦难言。

    慢慢地他就不再把春玲的调动问题往心坎儿上放了。

    他踢皮球似地推诿春玲道:“你先把县农机厂跑通,人家那头肯放,这一头才好发商调函呢!”聪明的春玲也似乎觉出赵春树是在敷衍自己。

    可是,他这话又正巧与厂组织科某负责人的口径相吻合。

    于是,春玲就急忙来搬动大哥赵春怀了……<o:p></o:p>

    这一年,赵春怀三天两头往家乡跑(铁路职工免费乘火车),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春玲的调动问题上,把家里的柴米油盐经济大权都交给文景了。

    赵春怀全力以赴帮春玲,除了兄妹亲情,也有自己私下的估算。

    他也认定这个妹妹不是安分人。

    她若与春树长久分居,肯定会在县农机厂又出故事。

    到那时,还得他厚着脸皮去收拾残局、帮她办调动。

    与其那时被动出面,还不如这时积极帮忙呢!索性早日让他们夫妻团聚,趁早生出一男半女,受娃娃们的牵挂,春玲就会与春树安安稳稳过起小日子来。

    他(她)们两人是双职工,经济上宽裕,能多孝敬父母一些,父母再放他一马,他这里也就会宽松许多。

    但赵春怀并没有把他肚里打的小九九告诉文景。

    他只是说帮弟弟、妹妹办事是他应尽的义务、做人的本分。

    必须知难而上。

    为此,领了工资就交给文景,对妻子也表现出极大的信任。

    <o:p></o:p>

    这样,赵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出现了少有的安定团结的新局面。

    赵春怀每次从家乡归来,除了谈春玲的工作调动的进展情况,就是打开提包取出母亲给带来的炒瓜子、炒豆子,与娃儿们谈爷爷、奶奶。

    呈现在文景面前的还有婆婆给捎来的小米、黄豆和红枣,给娃娃们做成的小棉衣、棉裤。

    这些东西省了城里人多少嚼用?每看到公婆捎来的东西,文景就由衷地愧疚。

    为人父母者总是拗不过为小的。

    唉,最终妥协的总是他(她)们。

    他(她)们亲下代人是连心牵肝的,下代人孝敬他(她)们却往往是应景儿。

    想及自己也是做了母亲的人,实在该给儿女们树立榜样。

    每逢春怀回去办事时,文景就加心在意给公婆们物色些甜点小吃,让春怀带回去;并往春怀口袋里也塞个三块、五块,吩咐他买盒儿好烟,寻人办事也好打开局面。

    <o:p></o:p>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

    这一年也是文景的收入最为可观的一年。

    <o:p></o:p>

    赵春怀一出门,家里开饭的时间就不再固定和紧张。

    文景就可以两顿并作一顿吃,时间就相对充足一些。

    再者,买劳动粗布不用布票了,这样文景就再不用找寻旧布拼对了。

    熟能生巧。

    文景用新布料做这种特殊袜子的技艺也越来越娴熟。

    在孩子们特别乖觉的一天里,文景曾创造过三十双的最高记录。

    而吴长东又如约每双给她长了一角,最高记录时她一天就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元钱。

    更可喜的是这一年矿上又扩招了工人,这种袜子的需求量更大了。

    这样,省城西山煤矿就成了文景的摇钱树、聚宝盆。

    有了钱,她就可以给娃儿们买些鸡蛋、代乳粉,补贴补贴孩子们的营养。

    有了钱,她就可以报答一下恩人吴长东和柱柱家,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有了钱,她就可以多给父母捎些了……。

    钱是好东西,尤其是对急需它的人。

    在这好东西的诱惑下,文景干得更欢了……。

    <o:p></o:p>

    <o:p></o:p>

    ※ ※ ※<o:p></o:p>

    <o:p></o:p>

    文景总是把自己赚的钱和赵春怀所领的工资分得一清二楚。

    赵春怀交给她的工资放在一个小木匣里。

    小木匣又被锁在一个抽屉里。

    自己赚的钱则包在一个印有红双喜的小手绢里。

    再将那手绢包儿藏在床下一个大包袱里。

    分开来存放,为的是自己花钱时有底气。

    <o:p></o:p>

    赵春怀这一年回家的次数多些,他已经从吴庄人嘴里探听到海纳的底细了。

    起初还将信将疑,总觉得军人弟弟赵春树不会干那没原则的糊涂事。

    后来验证了女娃娃胳膊肘下的瘊子,就确认她不能给儿子做媳妇了。

    赵春怀心里特别别扭。

    觉得是文景和春玲联合起来欺骗他、出他的洋相。

    想想这种苟合的私生野种,你不认帐,谁能生硬赖到你头上!除了慧慧她娘逃不掉干系外,别人都可以装得无事人一样。

    都是文景多事,兜揽到赵家名下。

    即使这样,也是该春树和春玲来抚养,与他赵春怀什幺相干?再看这海纳时总是碍眼。

    认定她尖下巴、瘦脸盘、细胳膊,天生穷相,妨主货。

    几次想发作,又见文景铁心铁意地爱那孩子,反倒显得自己没有肚量。

    有一次,三个孩子轮流感冒。

    海涵海容吃了些退烧药,体温马上就下去了,病况很快得到好转。

    只有这海纳吃了药都吐了。

    发病最早,病程还挺长。

    哭哭啼啼缠得文景什幺都干不成。

    文景一急,就要请医生来打针、输液。

    赵春怀实在憋不住了,就吹冷风道:“哼,比家生家养的还娇贵哩。

    ”<o:p></o:p>

    文景当即就白了他一眼,回复道:“娇贵也是娇贵我的辛苦,又不曾动用你一分!”<o:p></o:p>

    赵春怀亲眼见文景从自己的红双喜手绢包中取出钱,付了医药费。

    这毫不含糊的慷慨堵得他哑口无言。

    <o:p></o:p>

    文景是有钢有骨的人。

    自从添了海纳,她就不用赵春怀给自己家寄那十元钱了。

    而是按百分比从自己的劳动所得中抽。

    赚多抽多、赚少抽少。

    尽管父母一再捎话来,说如今国家政策宽松了,农民的生路比过去活泛了,劝文景别再太惦家。

    文景还是坚持往家里捎钱。

    这年秋天高音喇叭里突然喊要恢复高考制度了,这让文景兴奋不已。

    若不是有三个孩子拖累,文景真想坐到考场上比试比试。

    后来,她从家属院一位考生手里得到一份儿语文试卷,发现那考题是那幺简单时,沮丧得落了泪!今生今世自己是再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她希望文德能抓住这样的机遇。

    文景想给弟弟赚一笔教育经费。

    文德脑子慢,学习成绩不太好。

    那也没关系。

    多读几年高中,上不了本科,住个师专或者师范也行。

    文德毕业后当了教师,文德儿子将来的家庭教育、文化基础就会超过他爸爸了。

    文德的儿子再用点儿功,就可以住大学本科了。

    接下来文德儿子的儿子就可以报个高点儿的志愿,跨跨名牌大学的门槛了。

    偏僻小村的农家子弟要翻身,就得一代一代传好接力棒,慢慢儿来嘛。

    想想文德和他的后代赶上了好时代,想想自己还能为陆家的改换门庭尽这等责任,文景激动得热泪盈眶。

    <o:p></o:p>

    一般情况下,文景不通过邮局寄钱。

    而是托吴长东回去时捎。

    汇票邮到革委会,人多眼杂太张扬,一旦被公婆听说了,他(她)们不了解文景这样辛苦,还会发生误会。

    <o:p></o:p>

    吴长东来提货的日子,是文景翘首期盼的日子,最为愉快的时刻。

    一来是吴长东带来了货款,文景的辛勤劳作得到了价值兑现;二来是吴长东亦常常把他回故乡带来的新鲜信息传达给她。

    第三个原因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男人与女人间一旦有了共同恪守的机密,忽然就亲近了许多。

    吴长东给文景的每双袜子增加了一毛钱,两人都心照不宣,在省城西站没有第二个人知晓。

    这算一个小秘密。

    另一个秘密是文景托他给娘家捎钱,也瞒着爹娘以外的任何人。

    这种相互的信赖和依托是自自然然的,无需表白的,然而却是真心实意的坚不可摧的。

    <o:p></o:p>

    文景把他(她)们友谊的纽带归结为吴长红。

    人常说“爱屋及乌”。

    两人都深爱同一个人,两人便有了共同的话题。

    由这共同的话题拓展开来,交往的圈子就宽了。

    吴长东告诉文景红梅花又生了个女儿,孩子白白胖胖的。

    文景眼帘中即刻便喷射出亮晶晶的惊喜的神情,脱口道:“他高兴幺?”虽然天各一方,文景却常常暗自替长红祈祷,希望上天再赐给他和红梅花个胖娃娃,让他(她)们早日忘掉丧子的悲痛。

    <o:p></o:p>

    “不——高——兴!”吴长东用梦幻般的音调说,脸上浮出了回忆的表情。

    <o:p></o:p>

    “你该劝劝他!哪儿能回回都生双胞胎呢?”文景急切地说。

    <o:p></o:p>

    “唉。

    这女娃的前额上有一片白发。

    ”他下意识地扶一扶眼镜,挠一挠耳朵,痛苦地低垂了头。

    俨然是为自己家这你秃我瞎残缺不全的状况而苦恼。

    <o:p></o:p>

    文景听了这话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变得与冬天的雪景一样苍白。

    天哪,为什幺把这些打击要集中到他身上呢?她同吴长东一样,心口感觉割裂裂地疼痛。

    好长时间,他(她)们默默地注视着海涵逗两个妹妹玩,只有知觉,没有意识。

    屋外沙沙的脚步声和孩子们揪扯布娃娃的声音,都仿佛很有分量地抓挠在自己的心上。

    <o:p></o:p>

    另一次是吴长东带来了慧慧娘去世的消息。

    文景本来正急急忙忙赶一双就快完工的袜子,缝纫机咔噔一声停了下来。

    文景不可遏止地突然失声痛哭。

    事先她还谈论着活儿的质量问题,一点儿也没有要哭的样子。

    <o:p></o:p><p al"&-i

    走出吴庄(二十四)爱屋及乌

    -

    走出吴庄(二十四)爱屋及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