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80

      我本闲凉 作者:时镜

    分卷阅读380

    我本闲凉 作者:时镜

    分卷阅读380

    以天下万民安危胁迫我是真。”顾觉非放下了酒盏,笑了一声,看着薛况的眼神里,到底有几分轻蔑,“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不过求一安身立命之所,吃饱穿暖过得快活也就罢了。便是那些匈奴人,若能好好过日子,也不会总吃饱了撑的来骚扰边境。之前数年,可不只你接触过兰渠公主。当年是公主的时候,或恐心甘情愿为你所用,但如今她已是单于,必要为她的子民着想。战祸一起,两国遭殃,岂是轻易可以发动?”

    “可你赌不起。”

    薛况轻而易举地道破了他的窘境。

    顾觉非这一次给自己倒了酒,也给他倒了酒:“你说得对,我赌不起,也不敢赌。我顾某人什么都没有,只这一颗推己及人、赤子之心。比不得你薛况,威风凛凛大将军,陷大夏无数无辜百姓于水深火热之境,求养边关战祸,屯兵欲反。到头来又怎样呢?功过是非,一场空。”

    功过是非,一场空……

    薛况想来竟也生出了万般的慨叹。

    可是他一点也不后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我过够了。所谓皇室,上承天命,又有什么好尊贵的?我薛氏一门忠心耿耿,换来的是什么?一句功高震主,既往功业全部抹杀,阴谋诡计,明刀暗箭,戕害至死。想来如今的你该很明白我,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为那高高在上的天子所逼杀,滋味儿并不好受。你只经历了丧父之痛,可我却是父兄皆死于昏君之手。此恨难消。因你所谓的‘一己私仇’而一刀砍下皇帝脑袋的顾大人你,与我又有什么分别?便是他日,功高震主之命,你顾觉非也未必逃得了。”

    “你我的分别,很大。”

    顾觉非是心平气和的,又端酒起来喝。

    “我有底线,而你没有。”

    “天下兴亡事,不过是成王败寇之理。我薛况,便是不甘为人宰割,便是不甘居于人下,便是不甘我命不由我!你又怎么知道,若我登基为帝,不会是个好皇帝?”他也饮酒,烈酒驱走他因伤重而忍受不了的寒意,也为他的声音添上了一种难辨的豪迈,“你在乎这世间万千的凡夫俗子,可千秋万载,时光如长河,洪流一卷,焉知是你错,还是我错?”

    “你也知道千秋万载,时光如长河!须知这洪流一卷,你与我都不过是这无止息历史里面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顾觉非不由冷笑,言语间亦有几分挥斥方遒味道。

    “将来的事,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顾某人目光短浅,看不到身后兴废千古事,只看得到自己眼前这山河与人,一分、一寸!至于你薛况的对错与功过,想必你自己心里,该有数。”

    明明白白。

    顾觉非与薛况是不一样的人。

    顾承谦之死固然令他疯、令他狂,可他并未如薛况一般,为那一己的不甘与野心,牺牲掉无数无辜百姓的性命,而是债有主,一杀萧彻了之。

    所以今天,坐在这里,他可以堂堂正正地与他对质,没有半分心虚,问心无愧!

    薛况听着,久久没有言语。

    他拎起了那酒壶,也为顾觉非倒了一杯,然后给自己倒了一杯,接着却是摇头大笑了起来,竟叹一声:“可惜了!”

    “是可惜了……”顾觉非其实已经很累,只将这一盏酒端起来,手指捏着把玩,默然半晌,也笑,“这天下,谁当皇帝我都是无所谓的。当年薛氏蒙冤,你若能找我,我早识你,或是是志同道合。便是辅佐你当皇帝,也未可知。”

    这或许便是天与命吧。

    同在这一代中,堪称最惊才绝艳的两个人,在之前的许多年里,都是久闻对方大名,有过谋面之缘,却从来不曾深交。

    到如今,图穷匕见,你死我活。

    薛况并不说话,只端起酒来与他一碰,仰头将杯中酒喝了个干净。

    顾觉非也不说话了。

    两人就这么对坐着,有时候快,有时候慢,一盏接一盏地喝着。

    一壶酒,两个人,喝了很久。

    周遭打着的火把灭了,只有远远的宫灯还照过来一点点的光亮,可那一片废墟上只有一片沉沉的黑暗。

    隐约间,陆锦惜好像听见了剑落的声音。

    等到残酒尽、夜天明,渐渐晴朗的光线重新将这一片恢弘的宫禁照亮时,那太极殿的废墟之上,只余一人独坐。

    空了的酒壶歪在破几上,顾觉非眨了眨眼,抬起头来,让天边上那逐渐变得刺目的光线进入自己的眸底,无悲也无喜。

    他脚边上一片血泊淌过。

    那戎马半生在沙场上驰骋了多年的将军,卸下了最后的峥嵘,倒在这金銮殿的废墟上,身旁躺着的是他卷了刃的宝剑。

    陆锦惜忽然就泪眼迷糊。

    顾觉非从那废墟之上,摇摇晃晃站起身来。既不看萧廷之一眼,也不看季恒一眼,只走到了廊下,仰首望着她,向她伸出手去。

    笑容如旧,倜傥温柔。

    “别哭了,带你回家。”

    作者有话要说:

    正结局写完了,撒个红包雨吧,留言的都有。

    第215章 番外萧廷之

    先皇诏书, 公告天下。

    伪帝萧彻昔年谋逆犯上之实便已落定, 当年宫变之罪魁永宁长公主亦在戮首之列。新帝萧埙, 即昔年先皇后卫嫱所出之七皇子次月十四于新修缮之太极殿即位, 改年号“永嘉”。

    因念皇室同胞手足之情,新帝免萧彻后宫之罪,迁于甘露寺;赦永宁长公主谋逆之死罪,幽禁宗人府;保和殿大学士顾觉非平叛拥立有功,因太傅卫秉乾老病乞休, 擢为内阁首辅;昔一字并肩王薛况,功绩斐然, 然昔年边关战事,实存以战养兵、损耗国库、祸及百姓之举, 诚念其有功于社稷,奠边关融和之基, 功过相抵,撤并肩王之封,留武威将军为名赐葬东陵,是非不累家眷。

    余者功臣若季恒、方少行、刘进之属,各加官进爵。往昔顺于伪帝之臣属将领但凡归于新帝者皆既往不咎, 一切如旧。

    另大赦天下, 减赋税,通边贸。

    是以这一场朝政更替的变乱,于百姓竟无损伤,文武百官、天下万民, 各在其位,安居乐业。

    后世史家,将这一场变乱定名为“正元之乱”,因其起于正元之日,持续时间极短,所波及的范围也不过京城周边,并未造成多大的混乱,却偏偏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朝局的更替,个中细节不可谓不惊心动魄。

    其中,尤以京中两日血战为最。

    顾觉非先诱逼薛况入京,而后将人引入皇城,又谋计在先,提前使人聚拢薛况遣散之兵卒两万,后至京城,以成内外夹击之事,终将一代名将困死紫禁。

    计固高绝,史笔称赞,然多为市井诟病。

    究其所以,不过

    分卷阅读380

    -

    分卷阅读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