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环曲第3部分阅读

      琅环曲 作者:

    琅环曲第3部分阅读

    琅环曲 作者:

    琅环曲第3部分阅读

    已经悄然重要。

    “要走了吗”我问。

    “嗯,姨婆说,在大理逗留的时日太长了。”

    “那还回来吗”

    “会记得我么”她看着我,再问。

    哦,你明明知道。

    “你呢,会记得我吗”我反问。

    她再将眼光移到天空那圆月上,答非所问地说:

    “月亮永远像今晚这么圆,这么亮,该多好啊”

    那一晚,我整夜难眠,想了千万个让天瑶留下的理由。其中就有一个是等她长大,我要娶她。

    第二天一早,颁下圣旨,宣圣姑入宫,为皇帝伯父诊治头眩疾,那时,我舒了一口气,不管怎样,圣姑入宫治病,天瑶虽会同去,这样,不至于会离开大理。

    伯父病一好,圣姑与天瑶回到王府,住进了父亲为圣姑修筑的“青清雅筑”。

    可我明显地感到,宇聪出现在王府的次数更加的频密。

    有一天,宇聪忽然对我说:“立寒,我有心上人了”他的眉宇之间有种按捺不住的兴奋,抓住我的手,抓得我暗暗生疼。

    “是吗,谁家的姑娘,这么幸运。”我说。

    “你知道吗,那种感觉很奇怪,你会为她的开心而高兴,为她的伤心而难过。”宇聪的脸涨得红红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竟有一点莫名地心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担心与害怕。

    “这几天,母后一直拿给官家小姐的画像给我,要我选出心仪的女子,要我大婚。”宇聪背转身,“本来,我并不想这么早就把事情说破,毕竟,我们都还太小。”

    是的,当年的宇聪,才十六岁,十六岁,全然还只是个孩子,但是,他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他是大理的继承人,是将来的皇上,更何况,我大理地疏人少,身为太子的宇聪,十六岁,就必须册立太子妃,十八岁可与太子妃圆房,挑起为大理皇室开枝散叶的责任。

    那时的我们,懵懵懂懂,我也从没有想过,有一天,宇聪会和我一样的喜欢天瑶。

    “宇聪,你还没告诉,她是谁”我问。

    “是天瑶,是天瑶,是天瑶。”他一叠声地说,一声比一声响,一声声犹如利剑,深深地直插进我的胸口,他抓住我的肩膀,摇撼着我的身体,“我从来没有如此地喜欢一个女子,从她入宫的那天,我想我已经为她着了迷了”

    那一天,我喝了父亲的酒,有生以来,第一次喝醉,我没想到,那又苦又涩的东西,一度让父亲那么的沉迷,而如今对我来说,它可以让我不清醒,天瑶的脸便不会在我的眼前晃动。

    “公子爷,您干嘛要喝王爷的酒呀。”

    这声音我知道,是杜众,我抓住他的手,欲哭无泪。

    “公子爷,您就哭出来吧。”他将我扶起来,“奴才知道您的苦。”

    我茫然地看着他。

    “公子爷,您是奴才一手带大的,您性情孤傲,什么事都放在心里,不愿表达,可是,自从天瑶小姐进了王府,您是从心底里高兴,别人不知道,奴才心里明白,您喜欢天瑶小姐的,可是,这一趟圣姑入宫替皇上治病,让太子爷三天两头往咱们王府里跑,奴才就知道,敢情是太子爷,也喜欢天瑶小姐吧。您与太子爷从小情如兄弟,如果,您知道太子爷也喜欢天瑶小姐,怕是您会为了兄弟情谊,放弃天瑶小姐”

    琅环曲 奉旨出宫

    十三 奉旨出宫

    睿菀〗

    小录子打开窗,从窗外透进来一缕夕阳,虽然刺眼,却很灿烂,我用手挡在额前。

    “皇上,您坐了一整天了,该起来走走,歇歇了。” 小录子轻声说。

    “小录子,什么时辰了”我问。

    “回皇上,酉时了,奴才想,您今儿的奏折太多,奴才传了晚膳来御书房。”

    是的,最近奏折很多,国事太忙,或者,我叹了口气,与奏折和国事无关,只是,只是,我老了。

    小录子在我身边二十年了,他也快五十岁了,我能不老么

    我走近窗口,夕阳真美,若换在二十年前,我定会有副好心情来欣赏,此刻,我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有种难言的失落。

    高座在帝位二十年,才可体会当年君彦离开时的那句话:“这偌大的皇宫,是金子所铸的牢狱,外面光辉绚烂,内里冰冷残酷不尽人情”

    “小录子。”我唤。

    “奴才在”

    “你说,朕是个好皇帝么”

    “万岁爷,您是在想燕王殿下了吧。”他的眼睛直溜溜地转。

    他是在揣摩我的心思,这二十年来,他就是这样,不过,他倒是心思细腻,聪明过人,一猜就准。

    我这一生,拥有过很多女人,妃嫔无数,后宫的妃子,就是没见过面的,只怕也有成百上千,可是,我只有三个儿子,君仁幼年夭折,君夕战死沙场,君彦下落不明

    我常常在想,是否这就是我的报应,是我弑君夺位的代价,我足踏云端,腑视天下,尽在我的掌握,可是,看看我身边的人呢,死的死,走的走,难道,这就是我要的么

    君彦,回来吧,君彦,我惟一的儿子,我这江山的继承人,二十年了,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想念着君彦。

    “其实,奴才这几年一直让侍卫在宫外巡访燕王殿下的下落。”

    “是吗小录子”这倒让我有些意外。

    一直觉得,生在帝王家的男人,应以社稷为重,当年的我,是何等的豪情壮志,为夺这帝位虽有些不择手段,成大事者何需拘泥小节,更何况,是我这种有野心的男人,儿女私情,相比之下,也变为微不足道了。

    当年,君彦追寻红苓不辞而去,我根本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有失皇室颜面,所以,多年来,都对他不闻不问,渐渐地,他也成为宫里的“禁忌”。

    也许,是随着年纪渐长,人会变得越脆弱,膝下无子的我,每当夜深人静时,回忆便占据了大部份的时日,想君彦,想君夕,想绿佳,想步锋,想单琴,甚至,还想起我已故的皇兄

    绿佳与步锋的背叛固然让我盛怒,可盛怒底下呢,是无尽的悲哀单琴出生污泥,痴情且恩义并重,如果,我可以对她用心一点,多在乎她一点,或者她不会死

    “奴才知罪”小录子“咚”地一声跪在地上。

    自古以来,皇宫内院早有训示,内侍无权,更不得干政。二十年来,小录子服侍我尽心尽责,他以太监总管之职越级支派侍卫,我也睁一眼闭一眼,侍卫统领见我对小录子如此宠信,自然对他也是敢怒不敢言,不过,小录子处世圆滑,也懂得见风驶舵,分寸更是拿捏有度,虽有些恃宠生娇,但从不得罪权贵,所以朝中上下,三品以上的官员,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你知什么罪呀,起来。”我的语气没有丝毫的责怪。

    “奴才擅自作主”小录子显然已听出了我的口气,故意说。

    “小录子,”我打断他的话,“你擅自作主也不止这一回了,平日里,你跟那些小官,大臣们打打马虎眼也就罢了,什么时候,也在朕面前耍这一套了”

    小录子一笑,站起身,轻甩拂尘,恭敬地喊:“奴才不敢”随即正色答道:“奴才派去的人回报说,燕王殿下最后到的地方是衍州,八年前,衍州瘟疫,死了不少的人。”

    那场疫病我知道,我曾拨出十万两白银给衍州赈灾。

    这时听小录子提到那场瘟疫,我只感到眼前一黑,难道我不敢往下想,我是皇帝,也是父亲,花甲之年,我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尤其,是这第三次。

    “万岁爷,您先别着急,奴才派去的人没找到燕王殿下,”小录子急忙接着说,“想是燕王殿下吉人天相,应该是安然无恙。”

    “小录子”

    “万岁爷放心,奴才派去的人只打探到,燕王殿下八前年虽在衍州,但未有殿下伤病的记录。”小录子见我忧心,连忙安慰道。

    听他如此说来,让我稍有宽慰,可那悬着的心却不曾放下。

    “听当地人说,那场瘟疫来势汹汹,后得位仙童灵山赐药,才让染病之人转危为安。”小录子不紧不慢地说。

    “小录子,朕命你亲自去一趟衍州,寻访燕王下落。”

    “为皇上分忧,奴才万死不辞,可是,宫规有训,太监不得私自离宫”

    我扯下我腰带上的金牌,递给他:“有了这块金牌,你便是奉旨出宫。”

    他欣喜地握着金牌,随即却又故意面露难色:“皇上,可是”

    “小录子,这奉旨出宫在朝廷里已是与钦差无异,所到之处,地方上的官员无不奉承巴结,对于太监来说,已是天大的恩宠了,”我说,他的心思哪里能瞒得过我,“小录子,朕知道,你心里美着呢,你祖藉衍州,这次回去,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再顺道假公济私,回乡祭祖,这等两全齐美的美差,你若再推辞,朕也只好收回成”

    这“命”字尚未出口,只见他慌忙跪地高喊:

    “小录子遵命,小录子谢万岁爷恩典”抬起头,朝我咧嘴一笑:“小录子一时得意忘了形,忘了是在万岁爷跟前,小录子那点小心眼根本藏不住。”

    小录子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懂得把握时机,即使是溜须拍马而拍得恰到好处,何时的奉承话让我听得受用,而不反感,他自己更像是自然流露一般,丝毫不着痕迹。

    琅环曲 国之栋梁

    十四 国之栋梁

    容录〗

    怀里揣着皇上那块金牌,我心花怒放。

    多少年了,自入宫以后,我不曾回过衍州,想着自己少小离家,再回去时,定是物事人已非,禁不住心里一阵酸楚。

    当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家境贫寒的我,为了其他兄弟姐妹的生活,幼年就被父亲卖进了宫,在宫里,我吃过很多苦,常常被大太监们打得体无完肤,被折磨得苦不堪言,见惯了大太监们的嬉笑怒骂,阴狠毒辣,可这些,也让我从中获益非浅,这苦头,我也没有白吃,让我渐渐地悟出了这宫里的生存法则,他强,你必须比他更强,他的靠山厉害,你就必须依附上更大的靠山,我变得喜怒不形于色,变得j险记仇,变得世故狡猾,而就凭着这些,我不到二十五岁,便成了宫里的太监总管,服侍当今皇上的侄子,也就是前朝皇上。

    到现在,我的脑子里仍时常萦绕着一个念头,若是当年,那命李阜入宫勤王的密旨可以经我的手,顺利地到李阜的手里,李阜的二十万兵卒可以直入京城,那么今日主宰天下的人会是谁呢那今天的历史会否改写呢是我一手将前朝皇上推向那万劫不覆的深渊,也将李阜送上了断头台,这一手改变历史的人,会不会就是我容录

    忽听宫门口的太监传:“端怡公主到”

    我一愣,端怡公主她这个时候来御书房所为何事

    端怡公主,闺名衾沅,今年刚满十七岁,是皇上最宠爱的公主,她的母亲淑茵,淑妃娘娘是当年皇上登基那一年,敬华皇后亲自挑选的秀女,当年的淑妃长得清秀俊俏,有三分像已故的绿佳皇妃。

    淑妃刚进宫那会儿,绿佳皇妃刚过世,皇上正为绿佳的死而黯然神伤,皇上嘴上不说,可我知道,他心里很难受,他的女人成百上千,可他心里,对绿佳最为用心,可是那绿佳偏偏与那行刺皇上的刺客私通,还双双徇情,这让一个男人情何以堪

    我想敬华大概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才想让淑妃取代绿佳在皇上心里的位置。

    淑妃聪明机灵,煞费苦心地讨好着敬华,因为她非常清楚,这后宫里,没有皇后娘娘的许可,她一个刚进宫门的秀女,永远没有机会服侍皇上。

    但敬华怎么也没想到,将淑妃带到皇上身边是她一生中最失败的一步棋,没想到,淑妃会是她在后宫里彻底失宠的祸根,没想到,看似乖巧贤淑的淑妃,心机会比当年的后玥皇妃更重,后玥当年自恃地位尊贵,平日里就盛气凌人,气焰甚高,这种人,你会对她处处提防,可是淑妃不同,她在宫里无依无靠,如果,她得不到皇后的信任,得不到皇上的宠幸,这一生,只会老死宫中,惨淡收场。所以,淑妃自进宫门开始,就已将自己隐藏得极深,连我自认阅人无数,起初也被她蒙在鼓里。

    当年金烈谋反,敬华做为反贼的远亲,又是一手支持她的人,让她陷入了尴尬万分的局面,而淑妃,这个由皇后娘娘一手调教人,被皇后娘娘被为“心腹”的自己人,到头来,非但没有在皇上面前给自己说半句好话,反而狠很地咬自己一口。

    敬华,又一次被“自己人”出卖,而这一次,是她一生中最厉害的对手,输得彻彻底底,皇上对她,不再有任何的眷恋,一度让她在东宫里静养思过,换句话说,就是禁她的足。

    绿佳堕崖,太子战死,后玥发疯,燕王夫妇相继失踪,都让皇上沮丧到了极点,而这时,和皇上说得上话的,就只有淑妃。

    也许,敬华在绝望里,还有一丝庆幸,那就是淑妃生下的是公主,如果生下的是皇子,只怕是她的后冠也不保了。

    “衾沅参见父皇”衾沅跪地行礼后,不等皇上说话,便自己起了身。

    “奴才见过公主,公主千岁”

    我的话还没说话,衾沅就极不耐烦地打断我:

    “好了,好了,小录子,你下去,我有事要找父皇。”

    “沅儿,父皇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知道了,知道了,”衾沅接着说,“录公公跟着父皇多年,要对他客气点嘛。”

    “公主说笑了,奴才怎么说也只是奴才,您这么说,真是折煞奴才了。”我恭着身,退到门口,“奴才告退”

    关上房门时,听到皇上笑着说:“沅儿,你真是越来越没规矩了。”

    “好啦,父皇,你就别再为了小录子那奴才训我行不行”

    我一咬牙,关上房门。

    门内传来衾沅撒姣的声音:“父皇,沅儿有要紧事儿,沅儿想出宫一趟”

    “胡闹你是我堂堂天朝公主,哪有公主私入民间的道理,有失体统”

    “体统,体统,沅儿不依”衾沅撒赖道:“沅儿一定要出宫”

    “沅儿。”皇上唤道,声音里已经有明显的妥协,沉吟一会儿,微怒道:“又是为那沈家小子吧”

    “父皇父皇”

    “那不识抬举的臭小子”皇上负气地道:“真不知道,他有什么好,朕有心将你许他为妻,他却恃才好骛”

    刚过御花园,遇到了沈轼。

    沈轼是继金烈以后,皇上的第二任丞相,可他与金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金烈鲁莽多疑,好大喜功,而沈轼沉稳内敛,满腹经纶,是真正的治国之材,国之栋梁。

    皇上登基的第二年,改革科举,本意是在当时的新官员中提拔饱学之士,来担任朝中要职,一为皇上初登大宝根基不稳,朝廷里大部份是官员是前朝旧部,怕他们萌生叛逆之心。二是新官员初入仕途,皇上对其恩威并施,又由自己亲自选拔,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三则新官员往往都是青年才俊,抱负深远,将他们溶入朝廷,无疑是注入了生气,本在朝中为官的旧臣们怕自己地位不保,人人自危,却也变得积极起来,这样一来,让本已是昏暗的朝廷也活了过来。

    沈轼就是当年的新科状元,他的高论:富国先要富民,民强方可强国。让他在朝中各官员中脱颖而出,并大胆地支持沿海一带的商贸与海运,让那一带的百姓不仅仅年年获益丰厚,更让上缴的税银节节攀升。

    有了成功的先例,几个州县郡也争相效仿,结果,也是大获全胜,经过他几年的大力发展商贸,修改税制,不但让国库充裕,而且,达到了他所说的民强富国。

    沈轼俨然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成为皇上倚重的左右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皇上就有意让他出任丞相一职,可是,有了金烈的教训,让皇上在选贤举能中,更倾注于人品与忠心,随即,皇上让他出使高丽,巡访吐番。高丽吐番同为我之邻国,经过几年修养生息,养精畜锐,对我国边际屡屡进犯,吐番更以绿佳皇妃无故身亡为由,在边界驻扎重兵,蠢蠢欲动。本来,以我国兵力,对付高丽或是吐番的来袭,当然不为所惧,怕的就是他二国联手,破竹之势,恐难有招架之力。

    沈轼单人匹马前往高丽与吐番,几个月以后,带回了高丽国君与吐番族长亲笔所签“互不相侵犯,免战二十载,商贸亦相通,和平共相存。”的协议。一时间,朝野震撼,同僚无不对之心服口服,同年,皇上颁下圣旨,任命沈轼为当朝丞相。

    沈轼做丞相那一年,不过是而立之年,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却是我容录一生里所见的最厉害的人物。

    可以说,朝中官员无不对我容录和颜悦色的,隔三岔五,识趣的,懂得为官之道的官场老手,总会给我些好处,从我这里得到些皇上的近况。

    我是皇上最亲近的人,就算是皇上的宠妃,恐怕也不及我与皇上相处的时间长,深夜阅政,从来都是我随侍相陪,所以,皇上在某些有争议政事上,更倾向于哪一边,是那些官员们打探的重要线索,以便察颜观色,取悦龙颜,以保仕途平坦,或者平步青云。

    即使是皇上,侍候他的日子一长,我也能摸索出他喜欢做什么,听什么,吃什么,虽说伴君如伴虎,可我尚算游刃有余。

    可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沈轼的喜好。

    大凡为官者,无疑一为财,二为权,三为女人。

    沈轼从不贪财,为官多年,除了自己的俸禄,从不多拿分毫,更不要说是贪赃敛财。

    也不专权,俗语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官拜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他一句话,怕是有人排着队为他卖命,任他驱使。

    见惯了朝中官员结党营私,玩弄权势的我,对他这等为官的“异类”,着实有太多的不明和不解。

    自沈轼名动朝野开始,为其说亲做媒的人就没断过,京城的富家千金,数不胜数,朝中同袍更有毛邃自荐,向他许下自己千金的,也是不计其数,他总是淡淡地说,自己家有贤妻,元配尚在,岂有再娶之理。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的推脱之词,从他为官之日起,他就是独居京城,从没有人见过他的夫人。

    十五年前,骁骑大将军袁承回京城述职,袁承早年丧妻,余下一独女,名为袁纾儿。

    袁纾儿幼年随奶娘居住京城,十五岁便成为京城少有的才貌双绝的女子,因与长年驻守边疆的父亲聚少离多,便舍弃京城繁华安逸的生活,前往边疆,随侍父亲左右,恪尽孝道,引为当时之孝女典范。

    那次回京城,袁纾儿正值双十年华,生得面若桃李,娇媚万千,也许,正是因为缘分天注定,在进城途中,袁纾儿坐在轿中,隔着轿帘与沈轼有一面之缘,想是早听闻得沈轼的声名,也仰慕他的才学,素来心高气傲的袁纾儿,竟对沈轼一见生情。

    那些年,因为“停战协议”,边疆很是太平,袁承自然落得清闲,便以授袁纾儿习武为乐,在边疆五年,冰雪聪明的袁纾儿竟练就一身非凡的武艺,在军中众将士们心中,也是地位颇高,还得皇上御笔钦点为一代女侠。

    袁纾儿是女中丈夫,敢爱敢恨,对沈轼情意也不加隐藏,沈轼虽对这文武双全的女侠佩服之至,但仍以家中早已娶妻为由,婉拒了袁纾儿的美意。

    袁纾儿早知他以此为由,拒绝多门亲事,以为他看不上自己,羞愤难当,袁纾儿生性刚烈,当即欲刎颈自尽,沈轼当下阻止,与她长谈一夜,那一夜,沈轼与袁纾儿谈了些什么,第三人自然不得而知,可是自那一夜后,丞相府就多住了一个人,一个小孩,六岁大的小男孩,沈轼称他是儿子,名为沈海笙。

    琅环曲 丞相之子

    十五 丞相之子

    海笙〗

    玲珑看着远方,有些失意和无奈,那一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好,我不会介意,你是我惟一的朋友。”让我心中一悸,像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似的。

    玲珑啊,我如何能够告诉你,我是当朝丞相沈轼之子,是端怡公主衾沅看中的人,是皇上眼中的乘龙快婿。

    天知道,我对这婚事有多排斥,不然,也不会悄然离京了。

    其实,衾沅公主也很漂亮,和我也算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兄妹之情是有的,她除了刁蛮一点,挑剔一点,小气一点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要命的缺点,但是对她就很难谈及男女之情。

    皇上没有儿子,衾沅公主是他最宠爱的女儿,衾沅公主的亲娘,淑妃娘娘又是皇上的宠妃,是后宫最有势力的后妃,即使是皇后娘娘,也要退避三舍。

    皇上为衾沅公主择婿更是慎重,很多人都认为,皇上已是花甲之年,待皇上百年之后,这江山社稷,说不定,就是由衾沅公主来继承。

    我与父亲的关系很奇妙,与其说是父子,不如说是陌生人。

    父亲为求功名,在我未出世时,便离家去了京城,母亲含辛茹苦,寡母育儿,难免会受人欺凌,各中酸楚不足以为外人道。

    “我也出生在贫苦人家里,母亲是一个很普通的农妇,父亲其实,在我六岁以前,没有见过父亲。”

    她盯着我,静静地倾听着。

    “我与我娘住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子,一到春天,村子时会开遍桃花,因此叫桃花村。我娘常常跟我说,我爹是个很伟大的人,博学多才,而且抱负远大。所以,即使是已经怀着我,依然凑够盘缠送我爹入京赶考,她相信,总有一天,我爹会高中状元,回乡来接她。”

    “那你爹他回来了么”她低声问。

    她没有问,你爹高中了么

    “我娘生我的那一年,因为感染风寒,身体一直都不好,为了抚养我,她什么活都做,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她也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爹,带着我,在桃花村苦苦地等待着我爹的归来”我沉吟一会儿,脑子里出现了娘的影子,“我比一般的孩子懂事,会走路时就已经会在地里挖野菜,会跑时就已经会做饭洗衣,一闲下来,娘就会教我读书认字,夸我与爹一样的聪明。我娘常常对我形容爹的样子,怕有一天爹站在我面前,却不认得他,她说,即使是我不记得她的脸也没关系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甚至,将我托付给别人,我放不下她,中途折回去,还好,我回去了,不然,恐怕连她最后一面也见不到了,可能会成为我一辈子的遗憾。我想直到她死前,她依然坚信,我爹会回来,会回到桃花村她痛苦地躺在床上,睁大眼睛,生怕自己睡着以后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好像多撑一个时辰,我爹就会在下一个时辰回来似的,她那么的期待,那么的渴望,见上我爹一面,已是她最后的希望,那时候,我告诉自己,不管是什么理由,让我爹四年不回家,无论他犯了如何不可原谅的错误,包括他已经弃妻另娶,只要,他在这时回来,我会无条件的原谅他,我娘苦苦地支撑了两天两夜,双目已经深深地下陷,本来已经瘦弱的身躯看来更加的虚弱不堪,只要,我爹在这时回来,我会为他做任何的事,如果,我的存在已是他的障碍,我会毫不犹豫地和我娘一起死去。到第三天,我娘已经油净灯枯,她微张着嘴,却说不出一句话,她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我哭着对她说,娘,你睡一下吧,爹不会回来了。那时的我不足四岁,可我很清楚,我娘一旦闭上眼睛,就会死,可是,她是那么的辛苦,我摸着她的脸颊,含恨地说,我永远不会原谅爹对我们母子的离弃,我会用我以后的整个生命来恨他娘惊讶地瞪大双眼,落下了最后一滴眼泪,痛苦地辞世”

    “唉。”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真可惜,最后你娘也没有见上你爹一面。”

    “我简单地葬了我娘,就开始流浪,或许,我应该要感谢我爹,因为从小不在我身边,让我生存能力比别人强,不至于饿死病死。”我苦笑了一下。

    “你找到你爹了”她问。

    “应该说是他找到了我,在我六岁那年,他找到了我,将我接到他的身边与他一起生活。”

    “这不是很好么。”她笑了笑。

    “好”我抬了抬眉毛,“的确是很好,我与他生活了十五年,从没有与他说过一句话,也不听他说任何一句话,我要他生活在愧疚里,悔恨里。”

    “那你不觉得你这样太残忍了么”

    “那了何尝不是对我娘太残忍”

    “这条河叫碧河。”她望着“碧河”的尽头,安静地说。

    “碧河”

    “是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得名的么”她拿着根杂草在手里玩弄着。

    “还有故事”我满不在意地问。

    “嗯,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河水是从京城的那边往金城流的,在这河边就住着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叫阿毅,才高八斗,妻子叫阿碧,善良贤慧,阿毅为一展抱负进京赶考,阿碧虽然不舍,但是仍然让丈夫去了,临行,阿碧对阿毅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在这河边等他归来。可是,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阿毅始终没有回来,阿碧一边从京里回来的人那里打算阿毅的消息,一边在河边痴痴地等待着夫君的归来,然后,开始有了一些传言,说阿毅在京里已经成了驸马爷,与公主已经成亲生子了,阿碧依然深信着自己的丈夫没有舍弃她,她对着那河水说,河水呀,你如果可以从这里流到京城去该有多好呀,那么可以给我的阿毅捎个信去。第二天,人们惊奇的发现,这河水真的从这里往京城倒流了。于是,阿碧每天给阿毅写一封信,用竹筒顺着河水流进京里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二十年后,阿碧在河边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将这条河称为碧河。”

    “这不也是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么”我不屑地说。

    她没理会我,继续说:“其实阿毅进京赶考的那一年,在科举中高中状元,本想回乡接阿碧,可是,皇帝的女儿看中了他,他告知皇帝,自己在家中已经成亲,可是公主不依,皇帝要他弃妻再娶,阿毅断然拒绝,可是皇帝哪肯罢休,为顾及颜面,也不好对阿毅用强,于是跟他说,他三个选择,一是休妻娶公主,二是要他说服邻国归降,三是自尽。自尽又有何难,可是,想到自己家里的妻子,阿毅选择了第二条,这无疑是条艰辛的路,可是,阿毅却义无反顾。阿毅一踏进临国土地便就无理扣押,他被带上手铐脚镣,他用他平生所学,教今国的平民念书,识字,为他们疗伤,治病,十年之后,阿毅用他宽大的心征服了邻国的平民,让他广受爱戴,国君为他除去了手铐脚镣,待他如上宾,视他为栋梁之材,可怕他会一去不返,依然限制他的行动,阿毅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终于,阿毅说服了国君,回来时,已距妻子分别二十年,妻子已经离世,只见是这流进京城的碧河。”她再回过头来看我,“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有太多的伤感和无奈,虽然,我尽量说得平和一点,可是我的心里仍然很难过。”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给我听”我问。

    “我只是在想,你父亲是不是也有苦衷,是不是你也该给他个机会解释。”

    “你好像对我的事挺热心的。”我笑着说。

    “那是因为,我没有对我说心事的朋友,也没有让我热心的事。”她也笑起来。

    她的笑容很美,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你在看什么”她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我的脸上很脏么”她擦着自己的脸。

    “不是。”我说,“玲珑,你很漂亮。”

    她的脸一红。

    “糟糕,都这么晚了,回去我会挨骂的。”说着,匆匆跑去。

    “玲珑,这几天,我都会住在悦来客栈,你有事可以来找我。”我冲着她喊。

    她一回头,嫣然一笑,“知道了。”

    琅环曲 大理国母

    十六 大理国母

    莨缌〗

    一个女人,拥有了我今日的地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我贵为大理国母,皇上对我恩宠有加,二十多年如一日,宇聪聪明睿智,是帝王之才,我也该知足了,可是,为什么,二十年了,我的心从来就没有快活过,我还想要什么

    皇上与他有一张一样的脸,却是不同的人,皇后之尊,我跟本不稀罕,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做平南王妃。

    这样说,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可这一切,都源于段豫武,这个男人,是的,段豫武,这个男人,我倾心爱着的男人,到现在,仍然爱着的男人。

    不不不,我恨他,好恨他。

    我也是官家千金,从小我就喜欢段豫武,相信他也知道我对他的情意,可是,他总是对我若即若离,我一直在想,或许,他未能定性,也许,他累了,倦了,会发现身边的我,梦想着有一天他会珍惜我,会穿上嫁衣,成为他的新娘。

    我有两个哥哥,都是养尊处优,懒散无为,所以父亲对我倒是期望很高,对我的教导,甚至比两个哥哥更加严厉,希望一有天,我可以飞上枝头,将家簇带入另一个高峰。

    父亲的心思我很清楚,无论是豫文或是豫武,谁登上皇位,我都有机会可以成为皇后,虽然,我心里一心一意爱着豫武,可豫文对我却是一片痴心。

    大概,是我对自己的未来太有信心,我虽没有倾城之貌,可琴棋书画无一不能。我自视很高,却在段豫武这个男人面前摔得很惨,他无视于我的自尊,无视于我的痴情,我曾经想要放弃所有的一切,与他归隐田园,做一对平常夫妻,相夫教子,平淡一生。

    豫武没有野心,对皇位也无贪念,这也是让我最倾心的地方,在我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无论他是不是九五之尊,都愿意与他白首共偕。我以为,他的想法与我一样,我一直以为,不曾怀疑过,即使,他从未对我有所表示,可我相信我俩都会这样的默契

    随后,储君渐明,继承帝位的是豫文。

    现在想来,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与豫武的缘分就已经终结,而当时,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父亲不许我与豫武走得太近,怕会落人口实,成为他日阻止我荣登后位的把柄。

    为此,我做过激烈的抗争,绝过食,禁过足,甚至寻过短见然而,这一切,在父亲看来,比起家族的兴荣,也变得微不足道了,他让下人不分日夜的监视着我,不让我有意外,更不许我有任何的可趁之机。

    忽然有一天,父亲亲自打开软禁我多日的房门,还我自由。

    我喜出望外,我以为,是我的固执打动了父亲,是我倔强让父亲屈服了。

    我要见豫武,我再也不能等了,当时,我只得胸中有团火似的,已经将我的心点燃,被关押的那段时日,我已经想得太清楚了,以前,我一直顾忌女儿家的礼数家规,其实,我又何需在乎这些呢,我爱豫武,我爱豫武,我只是想和他在一起,说我不顾礼仪也好,不知廉耻也好,总知,什么也顾不得了,我要见豫武,我要告诉他,我爱他

    我拖着困乏的身子,走到门口时,父亲淡淡地说了一句:“莨缌,别再折磨你自己了,豫武不会要你的。”

    大理这地方实在太小,我一走出府门,大家都在议论着豫武要迎娶榆雅,我只觉得天旋地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是我不够好吗是我比不上榆雅不,现在想来,只能道一声天意弄人。

    我大病了一场,那场病几乎要了我的命,在生命犹如明灯,即将熄灭的时候,我真的想要放弃,想就此一了百了,最后,是豫文恳求皇上,让宫里的御医汇诊,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就是豫文,他日夜守候在我的身边,让病中的我混淆不清,我以为他就是豫武,也正是这样,我活了过来。

    我也是死过一回的人了,又何需计较太多呢。

    病愈之后,豫文仍然对我无微不至,有一天晚上,我坐在亭里

    琅环曲第3部分阅读

    -

    琅环曲第3部分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