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有熊

      怎么了?
    其他人愣了,有些意外。
    一枚钱币,有什么好看的?难道说,其中有什么蹊跷?
    另外几个学者,带着好奇之心,也忍不住瞥视。乍看之下,立即有人惊呼:“这个不是……真的假的?”
    到底什么呀?
    王丰懵懂,奇怪道:“陈教授,有什么不对吗?”
    陈教授猛然抬头,目光灼灼:“王丰,能不能告诉我,这枚钱币,你从哪里得来的?”
    “这个……”
    王丰一怔,若有所思,坦诚道:“这东西,是我捡来的。”
    “捡的?”
    其他人惊讶,不太相信。
    “真是捡的。”
    奚云苏证实道:“中午的时候,我们在一个会所喝茶,忽然间遇到了一群人在打架,在混乱的情况中,那些人丢了一包东西,都是钱币。”
    “看模样,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有刀币、布币,以及这种圆铜币。”
    奚云苏解释道:“一堆钱币,撒了一地。我们好奇,就捡了其中一枚看看,发现这钱币上有鸟虫篆书,就顺手带走啦。”
    顺手牵羊,肯定不对。
    但是在场众人,却没人较这个真。
    相反,他们听了,也有几分意外。这场景,似曾相识呀。
    “所以……”
    一个学者迟疑道:“那几个蟊贼打架的时候,你们就在现场?”
    “可能吧。”
    王丰笑道:“我们刚才也在猜测,他们是不是同一伙人。如果是,那就真的太巧了,巧得不能再巧……”
    其他人呆了下,也承认这事……有些意想不到。
    只不过,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巧合。
    “王丰。”
    适时,陈教授指着钱币道:“你知道,这上面的鸟虫篆书,写的是什么吗?”
    “……不清楚。”
    王丰错愕:“怎么,这鸟书篆,很特殊?”
    “笔。”
    陈教授教授。
    一个年轻人,十分的机灵,把笔纸奉上。
    陈教授当场,挥笔在纸上,写下了两个字,很简单的两个字。
    “今,酉。”
    王丰看了,也懵了,迷惑道:“这是什么意思?”
    “钱币上的鸟虫篆,翻译在现代汉字,就是这个意思。”陈教授笑了笑,表情多了几分严肃:“你知道,这代表了什么吗?”
    “不懂。”
    王丰干脆承认。
    他要是明白,他就是专家啦。
    “其实这是一个字。”
    陈教授解释:“一个先秦时期,有特殊意义的字。”
    “怎么说?”
    王丰认真求教。
    “这字读酓,是眼的音。”
    陈教授轻声道:“酓,是伏羲的称号,也是熊姓,在先秦之时的写法。在那个时期,有帝王的含义,相当于古代部落的首领。”
    “一般来说,在这个字的前面,还有个连带词……有。”
    陈教授郑重道:“有酓,有熊。”
    “啊!”
    王丰惊了。
    酓什么的,他肯定很糊涂。
    但是有熊,有熊氏,有熊国,这绝对是大名鼎鼎,他不可能忽略。
    有熊之君,一般指代黄帝。
    黄帝部落!
    “明白了吗?”
    陈教授感叹:“有熊,在古话,就是族中之王的意思,更是华族部落首领伏羲女娲的继承人,世袭龙图腾。”
    “有酓,之所以变成了有熊。主要是在先秦之时,秦王辱骂楚怀王为熊相……主要是,酓字这个音,在楚语中与熊字相似。”
    “到了秦始王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让天下人使用小篆,就是截取这个典故,故意不造这个酓字,改酓字为熊字。”
    “从此以后,酓字的本意,就极少人知道啦。”
    陈教授有几分嘘唏。
    “这只是小节。”
    一个学者开口道:“关键是……春秋时期的钱币中,有这个酓字,意味着什么?”
    对,这才是关键。
    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要是在平时,他们恐怕,也不会关注这事。
    问题在于,他们昨天,才去找了王丰,请他帮忙寻找华胥国。
    在远古时期,华胥、有熊。
    这种知名的大部族,彼此之间,肯定有密切的联系。
    炎黄大战,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禹州附近乡村中,发现了与有熊氏相关的东西。他们自然会产生一定的联想,也迫切想知道,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
    总而言之,这是线索……
    一时之间,陈教授叹声道:“王丰,我们找你,还真是找对了。”
    不说还说,一说……
    众人的眼神,顿时就变了。
    一直传说,王丰运气逆天,锦鲤转世。
    他们不是很信……
    但是现在看来,还真是无风不起浪啊。
    空穴来风,总有一点根据的。
    ???
    这种眼神,真是……
    算了,正常操作。
    王丰撇嘴,表示很淡定,习惯就好。
    他摇头,提醒道:“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找那几个村民,确定他们是在哪里,挖到了古钱币吧。”
    “对,快去问。”陈教授连忙吩咐。
    不久之后,他们就知道了答案,然后一行人,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了一个考察队,浩浩荡荡出发。
    第二天中午,众人来到了目的地。
    那是偏远山区,一个十分偏僻,贫困的乡村。
    绵绵山路,在陡峭的山崖上,左盘右绕,又惊又险。
    费了些时间,他们才算是抵达,一个山村。
    零散的十几户人家,就层层散布在,一个巨大山谷的四周。更稀奇的是,他们不是建房屋而居,而是住在山洞里。
    在山谷四周,有一个个巨大的裂缝。
    村子的百姓,就在巨大裂缝中,以草蓠为墙,隔成一间间屋子。
    这种穴居生活,已经非常罕见啦。
    老实说,王丰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的居住环境。
    怎么说呢……
    不算多么落后。
    因为在山洞中,已经拉了电线,各种家电虽然老旧了,但是也可以使用。
    甚至于,还有煤气灶,不用烧柴火。
    家徒四壁这个词,放在这个地方,也不适用。
    问题是,住在山洞里……
    王丰很想吐槽,却无从说起。
    只能感叹,天下之大,安得广厦千万间。
    在山谷之中,走了一圈。
    整个村子的状况,也算是一目了然。与许许多多偏僻山村一样,这个村子的多数青壮,都外出打工啦。
    留守村子的,就是一些老人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