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备战

      综合各方情报以及如今的处境之后,于谦沉思不语,神色凝重。待仔细研究过京师的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坚定的下达了自己升任兵部尚书后的第一道军令:“令,立即征调京师周边所有兵马入京勤王,其中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以及周边运粮军和江北所有运粮军。”

    “同时,急调负责江南一带剿匪的宁阳侯陈懋所部骑兵立即回京,不得有误。”

    手下文书奋笔疾书。

    于谦思路清晰,继续道:“各军接到军令后,立刻出发,不得有误,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或延迟到京者,以违抗军令,立斩!”

    负责记录军令的书记官顿时打了一个冷战,这个昨天还是侍郎大人,今天就高升本部堂尚书的于大人此时到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杀气腾腾的,让人害怕。

    但是光是有杀气还是不行的,调遣的这些士兵可都不是一线的战兵,战斗力有限,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瓦剌大军吗?

    没看到二十万主力部队都全埋在土木堡了吗!

    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靠靠这些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能行吗?

    在场的兵部官员没有一个人有信心。

    于谦也很无奈,他自然也知道光靠这些部队不一定挡得住也先的大军。但是无兵可用,边境和险要关隘的军队是不能的调的,只能用这些二流部队了。

    况且,他有信心,二流部队依旧能够打赢这场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战争。

    顿了顿,于谦接着下了第二道军令:“令所有受召入京的军队进入京师时从通州入京,进入通州大仓,取带粮草运送至京城。”

    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妙计,以入京的士兵从通州进京,并顺带着将通州大仓粮食运送入京,省了派遣专门的部队负责运送粮草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看到众人看向自己的眼神中的那一抹异色,于谦也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

    这个法子很高明,可以说是妙到了一个新高度。不过,想起自己听到这个法子的时候那种表情,也是感到很不可思议的啊!

    这个法子是朱祁钰提的。

    当然了,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法子就是于谦的,至于是不是他想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而为了更快的让一切都运转起来,朱祁钰也不得不剽窃了于谦的这个妙招。

    咳了一下,接着,于谦的第三道军令同时下达:“自军令传达日起,大明境内所有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待命,以备万一。”

    “自今日起,大明进入战备状态,兵不卸甲,弓不离弦。”

    负责记录军令的书记官很快便将三道军令写完,于谦看过之后确认无误,便盖上了自己的尚书正印。

    接着,军令被快速送往宫中,只要朱祁钰盖上玉玺,三道军令就正式合法化,就可以快马加鞭的送往天下各处。

    本来,这种涉及军队调派这种指令都是需要内阁签字确认的,如此大规模的征调全国兵马,手续更加的繁琐,非是一日一时可以走完的程序。

    如今一切减免,调兵遣将的手续直接越过了内阁和司礼监大太监,只要兵部和皇帝的玉玺盖章确认,就可以生效了,省了很多环节。

    这自然也是朱祁钰要求的,特事特办,特殊时期自然要行非常手段。

    对此,内阁虽然有所不满,倒也没有太过执拗,默认了这种做法。毕竟如今形势危急,此时也不能顾忌太多了。

    这也就是在这非常时期,不然,想也不要想,即便是兵部尚书签了字,又盖了皇帝的玉印,只要内阁不签字,一样无效。

    、、、、、、

    三道军令自皇宫中转了一圈,不到一刻钟,便直接八百里加急送往全国各地去了。

    随着于谦的三道军令的传达,大明帝国,这个已经渐渐陷入沉睡中的庞然大物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动员。全国各地无数兵士集结,带甲执锐,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进京勤王。

    而那些要求急速进京的军队则是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向京师进发。

    、、、、、、

    进攻大明,也先一开始也是顾虑重重的。他虽然号称瓦剌太师,在整个蒙古各部族中实力最强大,说一不二,甚至就连瓦剌大汗都不放在眼里。但是对于大明,这个让整个蒙古部族都惶恐的存在他还是心存畏惧的。

    可是,王振不但截了他用来朝贡骗取大明大量财货的货物,还杀了他派去洗劫大明百姓的人马,让他损失惨重,在部下的怂恿之下,加之这一次的确是损失掺重,而也先如今也算是兵强马壮,野心滋生了不少。于是便接着这一次的机会大举进攻大明,进行报复。

    他并不担心被打败,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想着能够打赢大明,而对于失败,他也早有打算,无非就是赔礼谢罪而已,大明又不敢真的拿他怎么样。

    无非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训斥,而自己有借口,到时候不但沿途洗劫一番,卖个惨或许还能得到更多封赏也说不定。

    抱着这个目的,也先开始了进犯大明之旅。

    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不但大明上下没有想到,就是也先也万万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样一个让人万分震撼的结果。

    他竟然打赢了大明,不但打赢了,还俘虏了大明的皇帝。一开始就连也先都是不信的,可是事实胜于雄辩,当朱祁镇出现在他眼前,大明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被他们当牲畜一样任意宰杀时,即便是也先也被这个结果吓到了。

    之后,便是无边的狂喜。

    、、、、、、

    自从在土木堡大败大明二十万精锐,意外俘虏了大明皇帝朱祁镇,也先就连做梦都能笑醒,他从未想过收获是如此的巨大。如此天下掉馅饼的好事竟然意外发生在了他的眼前。

    这可是一个大肥羊啊,为自己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更多的胜算,即便是将整个大明都收入囊中恐怕都问题不大。

    一想到这,他的脸上就忍不住露出发自内心的高兴。

    大明,这个曾经让他感到恐惧的庞大大物,此时在自己的面前竟然成了可以任取任夺的羔羊,他在意外的同时自然也高兴的合不拢嘴。

    原本起兵进攻大明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些好处,逼迫大明打开贸易通道,并借机发点小财的。

    他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可是,谁能想到,结局就是如此的出乎意料。这不单是发了财,还是大财,不敢想象的巨大财富啊。

    其他的不说,但是土木堡一战俘获的俘虏和无数的粮草军械,这都是天文数字啊,这都是财富啊。

    而这一切,都是大明皇帝亲手送过来的呀!

    所以,即便是成了俘虏,朱祁镇的日子过得也是相当不错的。这可是一个无价之宝,还是送财童子,自然不能亏待了。

    也先一边仗着有大明正统皇帝这个金字招牌的俘虏在手,向朝廷威胁索要金银粮食,一边就地驻扎等待大明送金山银山过来。

    同时每天都去看看朱祁镇这个送财童子,也看看那些缴获来的无数的粮草军械。

    有大明皇帝在手,他不怕大明朝廷不送大量的金银珠宝,绝世美人过来。不然,他就打到大明的京师去。

    有大明皇帝在手,也先不怕打不开一路上所有的关卡。

    也先的如意算盘就是以朱祁镇这个俘虏,要挟大明索要金银珠宝,粮食布匹等大明有的,而瓦剌没有的东西。

    如果不给,那就率军进攻大明的城池掠夺明抢,以前或许还有些困难,现在反正有大明的皇帝在手里,让皇帝下令打开城门,岂不是轻松快捷,还兵不血刃,予取予夺。

    这一招十分狠毒。

    要知道,边关的将领们平日和摩擦不断,也先率军扣关,他们自然是不会乖乖投降的,也先想要轻松的拿下边关要塞同样很难。

    但现在大明的皇帝就在他们的手上,也先如果挟持皇帝叫门,边关守将们如果敢抗旨不尊可是要杀头的。

    一些愚忠的将领面对这种情况,打开城门迎接皇帝的不是没有。

    用计,这是汉族的传统。也先虽然军事才干不俗,领兵打仗各种计谋层出不求,十分狡猾。

    但是这种阴谋诡计还真的不是瓦剌人的特长。

    这条计策自然并不是也先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原本朱祁镇身边的一个叫做喜宁的小太监的主意。

    和朱祁镇一起被浮的小太监喜宁自然没有朱祁镇深陷敌营做了俘虏后还能有这样好的待遇,甚至有几次还差点被几个瓦剌士兵给宰了。

    于是,他便在被俘后不久,直接投降了也先,为其出谋划策,为的就是摆脱随时都有可能莫名其妙的丢掉性命的处境。

    喜宁虽然说不上是顶尖的谋士,也是在大明皇宫内进过学的,教他的可都是大儒。而且在皇宫这个大染缸里耳濡目染之下,一些计策谋略,特别是阴损的手段,不用学看也看会了。

    为了得到也先的赏识和重用,喜宁便出了这么一个可谓歹毒至极的计策。

    也先初闻大为欢喜,而后便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而喜宁的待遇自然也水涨船高的好了很多。他又一次趾高气昂起来,在瓦剌军中以军师自居。并不时的去朱祁镇那里挖苦嘲讽一下对方,过足了瘾,十足的汉奸样。

    有些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也先在土木堡击败二十多万明军,这一胜利已经彻底击溃了明军主力。可以说当时正是最好的进攻机会,趁机打下更大的地盘根本不成问题,因为大明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再派出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来攻击也先了。

    也先自然也是想要趁机拿下明朝的京师,取而代之。可是想的挺好,做起来却有些困难,或者说很难。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大明军队主力被击溃,但是通往京城的大门却始终处于严防死守的状态中,或者说整个北方都处在严防死守之中。大明九边重镇可不是摆设,他们才是抵御瓦剌和鞑靼的第一线。

    九边重镇之中,宣府和大同是边关通往京师的门户。

    守住了这两个地方,就守住了京城的外围防线。

    打穿了这里,整个京城也就暴露在了敌人的铁骑之下了。

    宣府和大同有很多士兵驻守吗?

    并没有!这两个地方的驻军并不多。

    但是也先并没有乘胜进攻,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部队也不多,他虽然号称十数万,其实只有不到十万。而边关重镇,特别是宣府和大同这两个地方那可是开国之初就设立的边防重镇,城防坚固,易守难攻。

    另一方面则是宣府和大同的守将都不是善茬,也先曾多次在他们手里吃过大亏。

    即便是有着土木堡的大胜,也先也不敢轻易的进攻大同和宣府。

    如果不是王振的胡乱指挥,一班跟着御驾亲征的文臣武将们出工不出力,或者说是有心无力之下,也先不要说大败二十万大明最精锐的靖难老卒,不全军覆没就不错了,更不要说俘虏朱祁镇了。

    可以说,王振的确是帮了他的大忙了。不但给他了出兵的借口,还给他送去了泼天的功劳和财富。

    土木堡一役过后,也先膨胀了,但也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左等右等不见大明朝廷回信,也先有些失去了耐心,他知道金银珠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拿。大明虽然遭受了惨败,皇帝也被俘了,这个庞然大物依然有着他的底气和强硬。

    “你既然不给,那么我就不客气了,我自己去取。到时候可就不是那一点金银能够打发得了的了。”发兵之前,也先最后一次派人给大明朝廷传信,威胁的语气十足。

    、、、、、、

    收到也先的威胁信,整个朝堂都炸了锅,纷纷开口谴责也先的其心可诛,不顾道义等。

    但是,实质性的东是一点也没有。

    朱祁钰有些无语的看着这些只知道动嘴皮的满朝文武大臣,如果骂人诅咒有用,还要军队干什么?我大明早就一统天下,啊不,一统世界了。

    论骂人谁比得上我们!!!

    “众位臣工,也先率军攻打大同,并挟持太上皇扣关,我们该怎么办?”

    咳嗽了一声,朱祁钰向众人问道;

    “可急令边关守将紧闭城门,任凭也先使尽手段,坚决不出。!御史张凤开口道;

    朱祁钰点头,认同这个方案,而后又问:“若守关将领开城放行又该怎么办?!”

    张凤一脸杀气,很是果决的道:“臣愿望监督,有此将领定斩不饶。”

    “果是我大明栋梁之才。”

    朱祁钰毫不吝惜的夸赞道,却是摇了摇头,“派遣朝中大臣前往边关监督边关守将似有不妥,恐寒了将士们的心。”

    “这样吧,派遣一队宫中卫士前往,以押运犒赏物资的名义前往,实则负责暗中监督,遇到突发事件处置起来也不至于没有了人手,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遵监国令!”众人赞同,没有反对。这个时候虽然要防着点边关守将,也不能将关系弄得太僵,不然可就是反效果了。

    朱祁钰则是暗自舒了口气,心中不免得意,不知不觉间顺势下了一步妙棋,恐怕等朝中大臣反应过来的时候肠子都能悔青吧。

    退了朝,朱祁钰来到了东六宫自己休息的地方。

    虽然还没有登基称帝,继承大位。但是现在朱祁钰已经等同于皇帝了,一些重大的决策也不需要再经过孙太后的手了,这居住的地方自然也由郕王府搬到了皇宫大内。

    东后宫人员不多,都是亲信之人,在这里没有一个太监。前庭跟着的太监,即便是大太监成敬到了东后宫也不得入内,这是朱祁钰亲自规定的。

    到了东后宫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不需要再像在外面一样装模作样,拿捏着的滋味真的不好受,不然一个不好,那些个无事可做转盯着皇帝犯错的御史言官可就开口喷人了,管你是不是皇帝亲王,直接开喷,让人受不了。

    来到御书房,朱祁钰毫无形象的坐在书桌后面,不一会落雁便偷摸的跑了进来,熟练的开始轻轻的按摩朱祁钰的太阳穴。

    这里说一下,御书房是清朝乾隆给他的书房起的名字,在此之前,御书房是没有的,即便是明朝这种地方也没有。

    在明朝皇帝是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的,像明武宗和明世宗的时候,一个是在豹房、一个是在西苑处理政务。

    当然了,乾清宫是外朝的办公地点,等同于上班的地方。

    明朝的办公流程比较复杂、一般是各部有需要办理的事物,先写成奏疏递交到内阁,内阁审阅后提出方法意见,再转呈司礼监、司礼监看过后再转呈皇帝,最后由皇帝裁决,再下发到司礼监批红。批红后再交给内阁,内阁认为妥当,就可以给各部回文了。

    这就是明朝皇帝的办公流程,很轻松,简单,几乎不用费多大力气,和建国之初朱元璋那个时候比起来可是轻松的太多了。

    当然了,工作是轻松了,手里的权利同样也跟着小了很多,原本应该皇帝直接掌控的权利都被内阁大臣和太监握在了手里。

    朱祁钰借着整顿宫内王振党羽这个有利的借口,大肆杀戮了一批掌握大权的太监,虽然后来又提拔了不少,但是像这种披红,拿主意这样的大权力也就顺势收到了自己的手里。

    太监的权利日都会逐渐的消减,知道全部变成全职的服务人员,而不在是掌握权力的一批人了。

    况且,朱祁钰已经关闭了宫中的净身房,太监日后也不会再收入宫中了,一切都将慢慢的望后世那种环境转变。

    这样虽然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相对于太监的存在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