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第2节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_现代耽美_BL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第2节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_现代耽美_BL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第2节

    夏一苇打定主意要让齐涉江看看大家多不容易,就没打算逛一圈就走,至少坐一晚上。不但得在后台听,还得在前头看。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容易。她当个草包美人都不容易,何况这些演员?

    吴老板陪着他们也聊了一会儿,说说自己知道的故事,他其实不知道夏一苇的目的,但夏一苇一副要探听演员生活的样子,他也就配合着说。

    坐了得有半个小时,茶楼的经理忽然到了后台,“刘达哥俩儿来不了了,老周你先别走,上去说一段救个场。”

    吴老板一挑眉,问道:“他们怎么了?”

    提起这个经理也是一肚子的火,说道:“还能怎么,说接的活儿那边还没完,过不来。他俩现在是觉得自己火了,上过电视了,了不起啊!成腕儿了!”

    这明显是个嘲讽的口吻,他们口中那俩人在吴老板这里说相声也有两年了,最近时来运转上了几次电视,知名度提高了。

    吴老板早觉得他们有要走的心思了,这也正常,能上电视谁还窝在茶楼里,有这份知名度多走x,ue也多挣钱。只不过爽约实在不太厚道,吴老板烦躁地道:“行了,老周你们先顶上吧。”

    老周是个说评书的,这会儿其他演员都不齐了,只有他能顶上,二话不说,拿上家伙什就和经理一起往前头去了。

    可没一会儿,俩人又回来了。

    吴老板诧异地道:“这是怎么了?”

    经理擦擦汗,说道:“刘达那俩缺德冒烟的……今儿下头有一整个旅行团,导游怕是收了刘达好处,不知道怎么给游客吹的,跟那儿轰人,说要看刘达他们。”

    吴老板无语了,“我没许给他们一定上哪个演员啊,我就卖个团体票!”

    俩人一起骂上了刘达二人。

    但没办法,刘达他们确实上了两次电视,导游又给吹了,搞得旅行团的人觉得听个没名气的节目是吃了大亏,也不一定是多喜欢刘达或多喜欢听相声。

    但这时候,骂归骂,还是救场要紧。吴老板目光在后台一扫,思考有谁能镇住这个场子。

    “吴老板,不如我来唱首歌吧。”夏一苇忽然微微一笑,说道。

    吴老板惊讶地看着她,和刘达他们那种上过几次地方台而已的比起来,夏一苇才是真正的明星大腕。但就因为这样,他都没奢想过能让夏一苇来救他这小场子!

    “这……您太客气了,我找个老演员去就行了。”吴老板连忙道。

    虽然另找人可能也得费一番功夫,甚至再送点茶水才能安抚好客人,但是总好过闹出笑话——不管是不是刘达的错,摆不平事都是他这个老板的无能。

    夏一苇却道:“今晚也叨扰您了,都是朋友,不碍事。”

    见她这么真诚,真不像客套,吴老板也是心服口服,他们也没深交,但夏一苇这脾气,难怪当花瓶也能顺顺当当这么多年,没砸在哪儿。

    经理和其他演员在一旁听吴老板千恩万谢,都稀奇起来。

    直到夏一苇把墨镜给摘了,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又有点激动。没想到老板还有这关系,那他们今天岂不也算跟明星同过台了?

    既然在茶楼,夏一苇看看齐涉江,很自然就想到了让他和自己一起去合唱《何必西厢》。

    吴老板也不怎么看娱乐新闻,但夏一苇别说带个儿子,就是带十个八个儿子也无所谓啊。

    齐涉江也在后台扫了一圈,微笑道:“那我也借把弦子,给您伴奏吧。”

    ……

    包厢。

    一老一少一面喝茶,一面冷眼看着台下。

    那小的也就十七八岁,探着脖子看了一会儿,说道:“爷爷,那使短家伙的让人给轰下去了啊。”

    在曲艺行里,“使短家伙的”就是指说评书的。

    老者淡淡道:“你去打听一下,你说的那俩人还来不来了。”

    少年点点头,出了包厢。不多会儿,回转来了,说道:“估计是不会来了,唉……”

    要是刘达本人在这里,肯定悔得肠子都要青了。

    因为这名老者艺名柳泉海,是相声界的老前辈,电视上活跃了几十年,大徒弟还是京城相声协会的副会长。虽然近几年不怎么演出了,但地位摆在这儿。他说句话,比刘达跑断腿还管用。

    刘达也是无意中和柳泉海的关门弟子,也就是那少年结识了,在他面前暗示了无数回,想攀上柳老的关系。

    但是他哪能想到,少年心性跳脱,今天和爷爷路过,一时起兴,就说爷爷和我一起看看我一朋友演出,他说得还挺好的。

    柳泉海提携过不少后辈晚生,本身就很有爱才之心,欣然应许。谁知道就撞上刘达他们耍大牌。

    虽然少年什么也没说,但柳泉海从细节处,就猜得到几分了。

    柳泉海已经动了要走的心思,这时候下头忽然传来惊叫欢呼声,他们一看,台上已经多了两个人。

    少年定睛一看,“嘿,居然把明星给请来了?这不是夏一苇和她儿子,那个谁,齐什么。”

    这下场子何止是被镇住,简直要炸了。

    只听夏一苇自如地安抚观众,又介绍她要和儿子一起演唱一首取材自大鼓《何必西厢》的歌曲。

    下头那么闹腾,柳泉海已经起了要走的心思。他参加过的晚会节目多了去了,夏一苇他也见过,不怎么稀罕。

    少年确实挤眉弄眼地道:“爷爷您再听着,这歌儿我表妹放过,那齐什么给后头加了一段大鼓,黄调(走调)到天边儿去了,都不知是哪派的,您知道么,网上有人说他那叫散装的唱腔,哈哈哈哈。”

    “走了,还看什么热闹。”柳泉海蔫蔫儿地起来往外走,他对夏一苇那大白嗓子唱的歌一点兴趣也没有。

    就是这时候,三弦的声音先响了起来。

    三弦这种乐器,想演奏好是很难的,它没有品位啊,长长的柄,三根弦,没一定功力,别说玩技巧,把音弹准了都难。

    要是学得ji,ng,那缺点就是最大的优点,就因为没品位,高低变化自在随心,极其灵活,能柔能刚。

    北方的说、唱多是用大三弦,眼下这大三弦的音色,是透亮圆润,别具一格。

    《何必西厢》是爱情故事,齐涉江现场伴奏,揉弦比原曲更轻,多了几分婉转缠绵的感觉,更贴切了。

    柳泉海眼睛一亮,一下就停了步,由衷赞道:“这弦子……滑得有味儿啊!”

    柳泉海说罢还不够,竟是两步又倒了回去,仔细一看,才发现弹弦子的不是弦师,而是夏一苇那儿子。

    少年一噎,他也不知道齐涉江还会三弦,嘀咕道:“还行吧。”

    但下一秒,夏一苇唱到副歌部分“不是梦到情天情地,醒也地老天荒”句时,歌曲情绪推向高潮,三弦则连续几个下滑的中弦音,竟是模拟出了大雁柔婉的鸣叫声。

    大雁本就是忠贞的鸟儿,而用弦子模拟动物叫声又是高超的技巧,曲艺界把这种技法叫做“巧变弦丝”。

    柳泉海难掩欣赏,看向少年,“巧变弦丝,以物喻情,以声传形,这样功力还会黄调(走调)?”

    少年也茫然着呢,脸上又有点疑似传谣的挂不住,“……您再听后头那大鼓呗!谁规定弦子弹得好就一定唱得好了?”

    这话倒不无道理,柳泉海一下坐稳了,再无心离开。

    刚巧这时候,夏一苇也唱完了副歌,轮到齐涉江的唱段了:“纸窗梅影月初升——”

    第二次表演,齐涉江更为轻车熟路,低腔起唱,音调悠扬。尾音一拖一收,柔缓却不失张力。

    这就是子弟书那繁难唱腔中的一种:雀尾,最常用在景色描写或是抒情桥段当中。

    子弟书的唱法还分了东西两派,东城调是意气风发,慷慨淋漓,西城调则柔婉曲折,而教齐涉江子弟书的老先生主学就是西城调,故此唱《何必西厢》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少年乐道:“就这个,就这个,您听,这是什么味儿?”

    现在小孩学相声的少,他说是家学渊源,但自己也没正经拜师学艺过,天赋不高年纪又小,不比演唱会伴奏那位弦师或是柳泉海,倒也不能怪他内行人说外行话。否则单听这唱功,也知道肯定和跑调没关系了。

    他转头看去,却见爷爷面色不对,直勾勾盯着下头,正要再说话,就被爷爷的手给糊了脸,“闭嘴!”

    直到齐涉江那四句唱完了,柳泉海才把憋了许久的一口气给吐了出来,闭着眼睛,脸色十分复杂。

    少年试探地道:“爷爷……?”

    柳泉海缓缓睁开眼瞥他一眼,“倒也不怪你,就连我也不敢相信这活儿还有人能使。如果我没猜错,他唱的哪派大鼓都不是,而是子弟书。”

    少年活像见了鬼:“子、子弟书?您说笑的吧,子弟书不是都失传百来年了吗?!”

    第五章

    子弟书已经是死去的艺术了,只剩下一些文本,它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早便失传。

    但是,何其有幸,柳泉海曾经在现如今相声界还活着的老人中,辈分最高的孟老爷子那里,听他零星唱过几个小段。

    其实孟老爷子自己也没学过,只是据说老爷子有位师哥机缘巧合学过子弟书,他也不过幼时听着记住几句,谈不上正经、完整的传承。

    ——子弟书难教习不是说着玩的,否则怎么会失传,单单是唱腔,就有上百种之多!

    但是老爷子半学半描述的,好歹能让大家依稀知道那么一点儿味罢了。

    就是这味道,加上和鼓词相似却仍有些许区别的唱词,让柳泉海推测出来齐涉江唱的应该是子弟书!

    华夏大地辽阔,卧虎藏龙,说不定就有哪家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了。就像孟老的师哥,不也是巧合下学到了已经没人表演的子弟书。

    只是不知道夏一苇这儿子学到了多少段,就算只有这一段,也挺难得了,他极为好奇是在哪里学来的。

    柳泉海简单给孙子说了几句,是越想越心痒,沉吟片刻,当即就想上后台去攀谈攀谈了。

    以柳泉海的身份,亮明后进后台当然容易。

    这会儿后台也正热闹着,茶楼好容易来个明星,有的艺人就到上场门去看热闹。

    这儿懂子弟书的人少,但懂三弦的人不少,齐涉江那把弦子还是管后台借的。他们原以为齐涉江也就随便弹弹,谁知听到他那手“巧变弦丝”,都如柳泉海一般的喝彩。

    柳泉海找上吴老板这么一说,让他代为引见,吴老板当然得给这个面子,直接把柳泉海爷孙带到了下场门处。

    一首歌唱完,因为观众特别热情,夏一苇还留下观众互动几句。

    齐涉江先行下场,一出了下场门,就撞到吴老板把柳泉海带来。柳泉海久不上电视,他没见过这张脸,不认识。

    还好有吴老板在旁介绍,“jesse,这位柳老想和你聊聊,咱这边来。”

    柳泉海也不啰嗦,直接笑呵呵地道:“小朋友,你刚才在台上唱的,可是子弟书?”

    就是八十年前,能认出是子弟书的也不多啊,齐涉江见有人识货,也是欣喜,立时就认了,“是的。”

    柳泉海证实了心中所想,放下心后,更为激动了,“子弟书失传多年,老早就没人演了,你年纪小小,是哪里学的,是家传吗?传了多少?”

    齐涉江不可能把真正的老师身份露出来啊,那人家估计会以为他疯了。这时候不比从前,信息容易查,一个圆不好,就会露馅。

    他沉吟了一会儿,才说道:“我在y国住的时候,和一位偶然结识的华裔老先生学的,老师在y国几辈儿了,无儿无女,现已故去。西城调差不多给我教全了,能唱百来段。”

    夏一苇有一半y国血统,不时去住一会儿,齐涉江从小也被带着两边跑。这么一推,隔着大洋,倒是不好查证。要是再细问,则可以说了解得也不清楚了。不仅在柳泉海这里,在夏一苇那儿也要圆得上。

    柳泉海果然只是感慨:“原来如此,都以为子弟书已经失传,没想到还有海外遗珠!”

    ……

    这里才聊了几句,夏一苇那边也下场了,她和齐涉江不一样,柳泉海那张脸各大晚会后台没少见,一看到她就立刻认了出来。

    夏一苇也惊讶柳泉海在这儿,不过柳老爷子和儿子怎么攀谈上了,她上前就有些急地道:“柳老师好。jesse,是不是你找的柳老师,你还真的想说相声啊?”

    齐涉江一脸莫名其妙,他都不认识柳泉海,还是夏一苇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柳泉海应该是同行。

    这下又轮到柳泉海惊奇了,他是冲着子弟书来的,谁知道夏一苇竟说到相声上,这年轻人居然想说相声的?

    “稀奇了!现在年轻人听相声的都少,像你长得这么俊俏,居然还想学相声?”柳泉海看着齐涉江,笑呵呵地道。

    他家孙子小柳也憋不住了,“他要说相声不是个笑话么?不对,我不是说你笑话,我是说这不是个段子么?”

    知道齐涉江有真本事,小柳态度也自然变了,还有点被打脸后的羞惭。

    齐涉江老实道:“不是学,是说。老师是两门抱,还教了我相声,只是没正经摆枝。老师思想和国内不一样,我连他辈分也不知。”

    两门抱和摆枝都是内行话,前者是指不止学了一种艺,后者是指拜师。一说出来,就知道确实是同行了。

    正式拜师就得叙起师承,排辈分。可他是八十年前入的门了,柳泉海这个年纪,估计比他还矮一两辈。编又编不出来,本门的事情,不像子弟书都失传了,一捋师承就露馅。

    所以,齐涉江一推二五六,宁肯做没正经门户的野路子——说不定撇得太清,还引人怀疑,但只要不暴露就行。

    这些暗语夏一苇都听不懂,一头雾水,只听出来儿子的本事是在y国住时学的。

    柳泉海却是门儿清,相声界这样那样的野路子也不少,可像齐涉江这么糊里糊涂的,连个辈分都叙不上,实属少见。

    诚然,齐涉江堵得太死,连师父字辈都说不出,换了个人柳泉海肯定要怀疑。但齐涉江会失传已久的子弟书是明明白白的,也许他师父身上有什么难以言说的故事,像是被逐出相声门墙了?

    柳泉海到底惜才,考虑了半晌,说道:“杰……杰西是吧,我二徒弟有个相声园子,你看你什么时候有空,要不上我那儿去玩玩,也说一段让我听听吧。”

    他又不会洋文,jesse给他字正腔圆地念了出来。

    说这话,也是他实在好奇,想摸一摸齐涉江的底,看看齐涉江在相声上的本事。再者各个派系有自己的特色,要是能听到齐涉江说相声,他兴许能听出些什么。

    “好啊!”齐涉江立刻就应了下来。夏一苇是成名的腕儿,但和相声挨不着,要是能和柳泉海结识,那他在这个时空的相声界就算有人引路了。别的不说,他连个搭档都没有,还不知道上哪寻摸呢。

    夏一苇却瞪大了眼睛,“等等,jesse,柳老师,我们jesse……”

    她都快语无伦次了,怎么就把她抛开,定下了。她来这里本来是为了警示儿子,怎么反倒给他签了线?

    这时候,经理颠颠儿跑过来,和看了半晌热闹的吴老板低声汇报。

    吴老板一拍额头,“今晚到底是怎么了,尽出幺蛾子,又来个请假的。”

    后头本来还有场节目,演员家里临时出事,请假,上不了了。

    柳泉海和齐涉江对视一眼,忽而取得了默契,柳泉海一笑道:“那可真是择日不如撞日,吴老板,不如就借这个机会,让杰西小朋友在你们这里登台说一段?”

    吴老板倒是想,他就看着夏一苇啊。

    夏一苇都呆滞了。

    好半天了,她才忽然开口道:“可以,那你就上去试试看,能不能救得了这个场。”

    她仔细想想,以儿子的性格,一直拦着反而有叛逆心理,否则她何必带儿子来后台体验艰苦。要是给他一个上台的机会,说不定就被现实教做人呢?

    说相声,和唱曲儿可不一样啊。

    柳泉海点头,“好啊,待会儿演个什么,我给你捧一段?”

    齐涉江却摇摇头,“来不及对词了,我说段单口吧。”

    ……

    俩人说相声是对口,一个人说便是单口了。

    齐涉江在后台稍作准备,又借了些“装备”,好在后台都齐全。

    过二十分钟,就该齐涉江上去了。柳泉海爷孙领着夏一苇,先一步到包厢里头去等待观看了。

    前头有人报幕,下边儿是单口相声,表演者,jesse。

    ——也不知道报幕员是怎么想的,不报中文名报洋名。但仔细一想,夏一苇的儿子jesse这个身份,的确比齐涉江本人要出名一些。

    有工作人员把桌子给搬了上来,上头有醒木、折扇等道具。

    齐涉江还是那一身常服,不疾不徐走到台前桌后。

    他先前才和夏一苇上来过一回,长得又好看,观众正是印象深刻。有些人还看过齐涉江的综艺,知道他这人好看归好看,却有些木讷,一时间都交头接耳起来。

    报幕是说单口相声吧,这人能说单口?

    长得好看还年轻,名字都是洋名儿,据说上来说相声,这也太怪异了吧。

    如果齐涉江上来是唱个歌,跳个舞,大家都会很欢迎,就像刚才他和夏一苇一起上来,表演得就很好,光看这脸都觉得票价值了。

    再互相一交头接耳,连他在电视上什么表现都知道了。

    包厢内,柳泉海和夏一苇看到观众一片嘈杂,都憋着一口气看齐涉江,他们都能预料到,这就是齐涉江说相声的难处了——长得太好看了!

    观众有质疑,注意力在齐涉江的八卦和脸上,怎么能安心听他说什么,就算再ji,ng彩,效果岂不是也要打折扣。

    只见齐涉江站定了,只一打量观众,开口便念道:“寂寞江山动酒悲,霜天残月夜不寐。泥人说鬼寻常事,休论个中……是与非!”

    “啪!”的一声脆响,醒木拍在桌面,现场已是一片安静,再无杂声。

    这叫定场诗,说单口相声、说评书的出场后表演前,为了聚集观众的注意力,通常先念几句诗。

    内容可能是抒情,也可能是介绍后头的故事,或者索性带着笑料,让人觉得好玩。

    齐涉江吐字清晰,声音清越响亮却不刺耳,台风极稳,一字一句说来,观众不由自主就停住了话头,随着齐涉江把诗念完,一个两个都安静了下来。

    最后一拍醒木,啪一声,鸦雀无声,这定场诗算是压住了全场!

    作者有话要说:

    ps:诗出自洞灵小志的序,为剧情改动了一点

    第六章

    “从您各位的脸色,我就看出来了,你们觉得奇怪,这人上来干什么,跟个外国友人似的,是不是报幕报错了,他其实是上来跳舞的。”齐涉江语速适中,又说出了观众心中所想,大家会心一笑。

    “唉,其实我也不想上来,可我妈非说让我来展示一下才艺。”齐涉江知道夏一苇名气高,说完自己就拿她砸挂(调侃),“我妈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温柔,漂亮。打小我家里,从来不搞棍木奉教育。她都用手。”

    他冷不丁一个包袱,大家对夏一苇都熟悉,刚才她还表演了,顿时噗嗤笑出声来,还有点起哄的架势——夏一苇本人这会儿应该还在茶楼呢吧?

    有夏一苇做铺垫,加上齐涉江的节奏,八分好笑也变成了十分。

    “所以,我不得不上来啊。”齐涉江说道,“不然她手一拍自己脑袋,出去告我不孝怎么办?”

    下头观众又乐了,这回笑声更大,紧接着又“噫”了起来。

    刚才齐涉江说夏一苇不搞棍木奉教育,都用手打,一个反转大家笑一声,结果他下一句又翻了一下,大家回神:合着这打,是打自己啊?!

    理不歪笑不来,台上的事,也没人会以为夏一苇真这样。

    “拍脑袋送你个忤逆不孝”又是自古有的老段子了,但齐涉江这么一翻,也合适得很。

    “这孩子……”夏一苇本人都在包厢里哭笑不得,可心里居然还有些甜蜜,毕竟母子俩好些年不亲近,儿子愿意拿她做包袱,她还觉得是一种亲昵。

    通常相声艺人上台,说正式节目前,都要说点“垫话”,也就是可乐有趣的开场白,既调节气氛,引起观众兴趣,也能了解大家喜好,及时调整接下来的表演。

    齐涉江先念定场诗,把整场人都给镇住,再从自己和夏一苇身上抓了几个包袱投石问路,完全是现场发挥,相声门管这种即兴叫“现挂”,非常考验临场应变能力。

    而今看到包袱一个个响了,观众表情逐渐轻松,注意力也放在他说的内容,而不是一心想着用手机拍他的脸,这才慢慢引入了正题。

    “……要说我妈,典型女明星爱漂亮,生活里都不允许不漂亮的事物。所以我接下来要给大家说的这故事,主人公也得漂亮。”

    齐涉江顺利从夏一苇身上,入活儿。

    “这故事发生时间离咱们也不远,就在咸丰年间。昌州城有个姓杨名昊山的二流子,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无父无母,亲戚邻里也不待见。有多不喜爱?街头姓赵一户人家遭了贼,头一个就怀疑他。县官也是个糊涂虫,判个葫芦提官司,把他关进了大狱里。

    “杨昊山他无父无母啊,也没个人打点,进去后没半个月,就瘐死了!这个‘瘐’,不是愚蠢的‘愚’,杨昊山他不是蠢死狱中的啊,是病字头那个死。过去监狱里条件差,狱卒也不是什么好相处的,好多不是死刑的犯人,进去后因为受冻、挨饿、生病等等原因,挨不过去就也死在里头了,这就叫瘐死。您说,他死得冤不冤?”

    齐涉江气息绵长,段段说来,字音始终清晰,节奏把握得又好,包袱虽然不如前头垫话密集,但已然把人吸引住。

    听上两段,观众心里头还有一个疑问,这么一个二流子,还坐牢病死了,哪里是漂亮的主人公了?漂亮在何处?

    “杨昊山死后来到冥司,当然喊冤,阎王爷一查问当地城隍,就说应该判杨昊山一个无罪释放。杨昊山说我都死了,无罪释放是准备放我去做孤魂野鬼吗?阎王爷说放心,我和那糊涂县官不一样,你这会儿身体都臭在乱葬岗了,不过别怕,现有两个生人寿数尽了,你可以借人身体还阳,再过完剩下的日子,顺便沉冤得雪。二选一,你看看你要哪个。

    “杨昊山太高兴了,还能选呢!阎王说,一个是诬告他的赵家,家里头大老爷的媳妇,另一个是误判你那县官的正房夫人。你看看,你要哪个?”

    观众哈哈大笑,连声叫好。

    这下可明白了,难怪说是个漂亮的主人公,原来这家伙要男变女,附身在女人身上了。一时间更是把人兴趣勾了起来。

    这篇单口叫《错身还魂》,说的是一个二流子杨昊山冤死狱中,又还魂在误判他的县官夫人身上,男借女身,闹出来的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齐涉江一张嘴,塑造三五个角色,各个栩栩如生,连一个扮演女性的男性角色,也被他形容得活灵活现。

    故事夹着包袱娓娓道来,细节荒诞诙谐,观众心弦都被扣紧了,一说就是半个小时都没察觉。

    就这还没说完,这是个中篇的单口,分上中下三回。

    今天肯定是说不完全篇的,故事进行到县官非要和夫人同房,披着夫人皮的二流子急了,一边扒衣服一边推县官:有本事你就来啊,我今天弄不死你!

    “啪!”齐涉江一拍醒木,意思是结束了。

    已经沉浸在故事里的观众哄堂大笑,意识到断在这儿了,都有些意犹未尽,这故事还没完啊!

    如果不是亲眼得见,他们真不敢相信,这么个年纪轻轻的漂亮小伙子,据说挺沉默寡言一人,口才其实这么好。

    一张嘴说了半个多小时不带停的,这还叫沉默寡言呢?那他们岂不是哑巴啊!

    众人报以热烈掌声,齐涉江已利落鞠了一躬下得台去。

    ……

    包厢内。

    柳泉海一场听下来,是满面笑意,这文本他没听过,看来可能也是齐涉江那位老师的独门手艺。估计真是远走海外的老艺人,否则哪来这么多失传的活儿。

    不知道齐涉江还会多少“失传”的段子,要是如此,就算他师承不明,凭这些本事,对相声的传承大有裨益,他是一定要结交的。

    再说齐涉江的实力,他就更是唏嘘了,功力扎实,范儿正!

    相声演员们也会紧跟时事修改包袱,推陈出新。

    齐涉江呢,他说的这单口完全是老旧做派,基本没有流行段子,完全是靠自身功力拢住观众注意力,掌控节奏,把人逗笑。

    同样的段子,有的人说让人发笑,有的人说只让观众觉得尴尬,这就是个人功底了。

    每个字每一句是怎么说的,看似随意,其实饱含功力。

    单口相声更是格外看重演员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故事说不好,包袱出不来。故事要滑稽可笑,又要让观众接受。

    这一番,就是在给他们展现自己扎扎实实、运用自如的功底呢!

    当然,也因为做派老旧,一时倒分不清师承,只大致觉得和某几位老前辈有些儿相似。

    ——其实柳泉海想多了,纯粹是齐涉江对这个时空了解还不够深,手机都玩不转,你让他贴合流行他也贴不上啊。

    一旁的夏一苇则沉默着,她刚才也跟着笑了,沉浸在故事中,笑完之后便是沉思。

    jesse很成功,但是,难道她真的要放jesse去干那一行吗?

    “夏女士,你不大同意孩子说相声?”柳泉海问道。

    夏一苇惊醒,茫茫然点头,“也不是,只是……”

    柳泉海淡淡一笑,“只是你觉得,和演戏、唱歌比起来,显得没什么出息。是吗?”

    “我没这个意思。”夏一苇连声道,“柳老师,我就是希望孩子好,我没有冒犯的意思,但是你们这一行苦啊。我今天带他来这里,就是想让他看看后台。”

    “我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柳泉海叹气道,“但杰西确实是吃这碗饭的料,一看就是已经开了窍的。还是子弟书最后的传人,这不是我们相声门的事,但我着实关心。我还是希望你能给个机会,至少让他尝试,再不济,可以来个什么,三栖。影视、歌曲、相声三栖艺人,你看是不?”

    夏一苇被逗得一下笑出声来,“柳老师说得是。”

    她到底是被齐涉江的表演说服了,更是舍不得孩子。

    .

    .

    柳泉海当晚和齐涉江交换了联系方式,他非常欣赏齐涉江,而有这么一位引路人,对齐涉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日在茶楼的表演呢,因为这里演员都指着卖票糊口,是不允许录像的。

    夏一苇和齐涉江上台后反响热烈,拦不住,倒是有观众拍了些照片和少许小视频,也流到了网上。

    但齐涉江说单口时,场子已经安静下来了,被他吸引住后更是没心思去想偷拍什么的。

    当晚在场的观众也有抱怨,齐涉江就去演了一次,可故事他也没说完,他们上哪去找结局啊,万能的互联网都搜不出来。

    可空口这么说,以齐涉江之前的名声,谁敢信他说故事把人给说入迷了?你说他长太好看把观众都圈粉了还靠谱一些!

    压根也没掀起波澜。

    倒是这一次齐涉江还弹了三弦,水平到底怎么样,好多人也不懂三弦,瞎讨论了一番还跑题了。

    ——看这架势,难道,接下来齐涉江会做歌手?学他妈,用脸唱歌?

    还有人去艾特张约,叫他来品鉴一下,毕竟关于齐涉江的金句最早就是他提供的。

    张约正闲得无聊,一刷微博看见了艾特,立刻想起在菠萝传媒遇到的齐涉江本人。

    那会儿他是很意外的,自己嘲过的人居然主动来搭话。

    张约心底很犹豫,那齐涉江又特别真诚地对他笑,笑得还挺好看,把他眼睛都晃了,一瞬间都不好意思维系高冷毒舌了。

    谁知道他好容易下定决心,搭理齐涉江了,齐涉江反过来把他给涮了!

    小心眼的张约先就转了微博,说:“还没听。长得真好。”

    评论里充斥着笑声:就知道张约不会让他们失望。

    张约之前也没听过演唱会版,这会儿随手把视频点开了。根据以前的经验,他用脚都能挑出一堆槽点。

    上来就是一段三弦,张约愣了一下,他虽然不懂三弦,但音乐是共通的,他分得出好赖啊。而且到中间,齐涉江还用弦声模仿了雁鸣!就这个水平,比他的钢琴实在好太多了!

    再接下来,齐涉江还唱了曲艺,就那个共鸣,那个气息……

    张约:“???”

    不,这不是他认识的齐涉江!

    张约把进度条拉回去,又把《何必西厢》听了一遍,两遍,三遍……没有假弹,没有假唱,这个现场,夏一苇也许有错,齐涉江一点没有!

    妈的,唱得还挺好。

    这个齐涉江有毒吧,唱歌和唱曲艺区别怎么这么大的?有这本事你上节目不表演?

    现在好了,他的微博岂不是很尴尬!

    说到微博,张约发现出现了一个认证为某省曲艺团弦师的网友“老白不白”激情留言:“心情无法言表!好弦!改编得也好!副歌部分的巧变弦丝技巧纯熟,以声传情!”

    张约:“…………”

    他没听过原版,所以还改编了?

    “老张,吃饭了。”乐队的鼓手探个头进来,催张约来吃东西。

    算了,先吃东西。

    张约放下平板电脑,懒洋洋走到客厅,哼着歌打开外卖。

    乐队其他仨人你看我我看你,半晌,鼓手神情复杂地问道:“你刚哼的是《何必西厢》吗?”

    张约:“………………”

    ……x,齐涉江真讨厌!

    第七章

    那日柳泉海回去后,第二天就打了个电话到孟家,想给孟老先生说一声,他挖掘到了子弟书的继承人,毕竟他老人家也很关心曲艺文化传承,不单单是相声。

    孟老先生高寿都九十多了,是当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老前辈,可以说见证了相声的兴衰。从撂地卖艺的年代,到能进茶馆里,单独开相声园子,再到后来有了电台相声,电视相声,乃至而今的日渐式微。

    打他这里往下三、四辈儿的儿孙,也都是说相声的,徒子徒孙就更是多了去了,真正的相声世家,桃李满天下。

    接电话的是孟老先生的孙子,同为相声演员的孟静远,他和柳泉海徒弟曾文做了二十来年搭档,关系亲厚,自然和柳泉海也熟识。

    “静远,老爷子醒着么?”柳泉海难掩兴奋地道,“我昨儿个可是有奇遇,遇到一个会唱子弟书的小孩儿,还是个两门抱,也是咱们相声门的,台风还有些肖似老爷子,非常稳当。”

    孟静远先是惊喜,“真的假的?这,这一年轻人是打哪学来的?”

    柳泉海将昨晚的遭遇复述而来,将欣赏之情展露无遗,“虽说是个海青(没有师承),但实在难得!我想把他带去,见见老爷子,让老爷子品一品,他那子弟书唱得如何!”

    孟静远叹了口气,说道:“正想和您说,爷爷近来病情反复,下不得床,如今在静养着,见不得客。”

    柳泉海的笑容顿时敛住了,这把年纪了,年轻时又吃过苦,老来病痛难免,他只得转达一下问候,希望老爷子保重身体。

    孟静远又问了问齐涉江的事,他对这人的经历也颇为好奇,听说柳泉海会把人带到徒弟开的相声园子,就问明了日子,决定去见一见。

    转过天去,孟静远探望老爷子,见老人家ji,ng神头尚可,就轻声把这么个人说了说。

    孟老爷子神色一振,“那你要找到人,争取把子弟书保护下来,这是珍贵的传统曲艺,多少鼓曲,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我会的,爷爷。”孟静远见爷爷说多了气喘,忙给他顺了顺。

    孟老爷子躺在床上,半梦半醒间,又回到了遥远的时光。

    子弟书啊,师哥也会唱子弟书,一边给他擦脸,一边练习着唱腔。但自从失散,再也没见过,直到多年后知悉师哥早已离世。于是,他以为子弟书最后的传承也跟着一起被埋葬了……

    真好,原来子弟书还活着。

    .

    齐涉江平时在公寓里,也不是完全闲着,他还不会上网,但是看电视、看报纸,也是在汲取新时空的知识内容。

    柳泉海约了他出去,李敬还跟着一起去了。

    一开始李敬挺震惊的,夏一苇居然支持齐涉江讲相声了,但后来他也理解了,甚至开始琢磨起来,既然这样,完全可以一洗jesse花瓶的名声啊。

    柳泉海徒弟叫曾文,他的相声园子不是那种茶馆式的,而是剧场式,卖门票,每晚有演出。

    他和孟静远虽然成名已久,也不时去演出,凭他们的名气,不说火爆,好歹收支平衡,能给演员们发工资。

    齐涉江和李敬到的时候是下午,不到演出的时候,曾文和孟静远正在给徒弟说活儿,柳泉海和他们也是前后脚便到了。

    老头们和齐涉江到角落去说话,曾文和孟静远对这年轻人可太好奇了,按照柳泉海的说法,他的单口相声功力完全像是一个成熟的艺人,这难道也是在海外磨炼出来的吗?

    柳泉海的孙子小柳也跟着来了,他没凑过去,被园子里其他演员给围住了,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演员,平时都熟识。

    “怎么的,那不是那谁么,菠萝台的那谁,他妈是夏一苇。怎么上这儿来了?”

    “小柳不是分享过这人唱大鼓吗?特好笑那个。”

    “你们没看网上的爆料么,我怀疑他来找师父买段子!”

    “胡说八道,那柳师爷来是干什么?”

    网上的消息大家不是每时每条都看着,这会儿不明就里,小柳是唯一知道内情的了,他以前还和人一起嘲笑齐涉江的唱腔,现在脸都红了,“行了行了,都别说了。你们知道什么,他很厉害的。”

    众人愣了一下,随即哄笑起来,以为小柳在开玩笑。

    小柳:“……”

    “安静一点,小兔崽子们!”曾文在那头嚷了一声,“拿把弦子过来!”

    立刻有人拿了把三弦过去,本想递给曾文,却见齐涉江把三弦接了过去,原来是他要弹。没听过齐涉江弹弦子的人,难免有点异色了。

    ……

    齐涉江刚才给曾文等人介绍了一下子弟书的唱腔,例如雀尾、凤凰三点头、海底捞月、等等,子弟书的唱腔繁多华丽,光是他继承下来的,都有百种之多。

    词以七言为主,用三弦作为伴奏,所以也叫清音子弟书。

    “这是个全一回的短篇,叫《灵官庙》。”齐涉江稍作解释。

    子弟书篇幅要短有一回的,要长有三十多回的。也不尽然是唱,也有少数说白,只是失传后,后人对着存留下来的文本,也不知哪里唱哪里念。

    齐涉江一拨弦子,先念前头的诗篇:“哪是冤家哪是恩,三生石畔注前因。皆缘欠彼风流债,才惹怜香惜玉心。佛地翻成歌舞地,空门变作是非门。”

    再入唱段,“正遇着中元已过不寒不暖,灵官庙广真姑子摆酒庆贺生辰。专请朝中显贵臣,还有那久搅久闹的堂客夫人。也有亲藩与国同休称为屏捍,也有官宦时代书香掌丝纶。也有经商家财万贯,也有应役广交衙门……”

    字字句句唱来,颇像京韵大鼓,但绝非鼓书,曲调多了一分清丽洒脱。

    不远处憋着围观的演员们都迷糊了,《何必西厢》他们听着能误会成鼓词,那是因为有一样的鼓曲,但是这篇《灵官庙》大鼓里没有啊,闻所未闻。

    而且亲耳听他弹唱,弦子弹得是真好,与唱段也合,这么一听,怎么越发觉得不大像是跑调呢?

    有人隐约抓到了一点想法,难道,这人唱得根本就不是大鼓?

    那边齐涉江已经唱完了一篇,不知和他们师父又说了些什么,放下弦子,竟是清唱起了京韵大鼓版的《何必西厢》。

    现今所有大鼓中,和子弟书最相似的,就数京韵大鼓了。在节拍、韵律上,京韵大鼓可以说是子弟书的“嫡系传人”。

    其外,京韵大鼓也借鉴了戏曲唱腔、京戏表演。

    唱到句末,齐涉江用到京韵大鼓里经典的甩腔,从低音一下翻高,然后再往下,最后在主音上头结束,音域之广,对嗓音掌握之ji,ng准,以及京韵大鼓的韵味,可说展露无遗!

    细细一品,这不仅是在唱,而且是学唱,学得像极了京韵大鼓名家穆大师。

    同一个题材,子弟书和京韵大鼓版本,现在齐涉江都唱过了。只要听了齐涉江唱京韵大鼓,就绝不会怀疑他的子弟书是跑调。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第2节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第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