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生意好也愁

      “难得的饮食,让等待的队伍挤破长长的时光。香喷喷的滋味,供应了希望,又寻找着不足,如何追上需要的飞涨?”——卷首诗

    朝阳跃上,将天际一线明光化为满地金沙,铺洒向东江两岸。还未完全贯通的幸福街西头,那间刚开张的餐饮店也因此迎来了更多的食客。

    “大家别挤、别挤,排队哈、排队喽——越挤越慢啊——”满头大汗的店老板从人群中挤出来,努力维护外卖窗口边的秩序。

    “哎,我要的包子,什么时候才能蒸好?”

    “还有,我排了快半个小时队,煎饼怎么没有了?”

    “是啊,我要买的馒头出笼一分钟就抢光,我家孩子还等着吃了去加班呢。”

    “哎,你挤什么呀?我站前面的!”“谁说的,明明是我先到的,不过去窗口看了眼。”“那你站后面去,加什么塞啊?”“我这叫加塞?这叫加塞吗?啊?”

    “别挤、别挤,大家都让一让,街坊邻里的,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

    拥挤一团的居民们被店老板和小工好不容易“捋”出了两支歪歪扭扭的队伍。可居民们渴望热气腾腾早餐的那份热气腾腾的心思,让他们不断急切地伸头,张望小小窗口里的动静。站在最前面的退休妇女、中年汉子都忍耐不住地连声催促,“快点行吗?包子出笼还要多久?”“先把豆浆给我打了,我带走!”

    老板伸了头向店里招呼,让赶紧再抬一桶豆浆过来,然后赶紧转过脖子,“麻烦稍等啊,这买早餐的人太多了!我昨天又聘了几个小工,这会配合着在后面加紧做包子、做馒头,应该快了、快了。”

    匆匆赶回后厨催促的当口,四十多岁的汉子面带感激地看了一眼在前台忙着收银的老婆——要不是妻子坚持响应街道的招商,冒了风险借了钱,加盟开设这家品牌餐饮店,这么好的生意可就错过了!这么想着,他忍不住又埋怨在家带孩子的老母亲,这老人家听说东江新城地方又破、居民又穷,坚持拦着不让到这里开店,不然,这店早一个月就可以开起来,能多赚多少钱?

    他复杂的心情在看到忙碌的后厨一刹全都打住,生意再好产品得供得上啊,不然,怎么向门外排了三十多米队的居民们交待?这生意差也着急,好也是发愁,不是吗?这么想着,店老板赶紧撸起袖管,朝嘀嘀叫着的蒸箱走去。

    新小孜等到第四锅包子出笼,还没向前挪过去五米,眼看着一个个不认识的街坊兴冲冲地挤出队伍,拎着大包小包的早餐回家,饥饿的肠胃忍不住纠结起来。

    想到谭鸣声即将带着志愿者队伍过来帮衬着刷墙,女孩儿看了看手表,决心不买包子,就去店里吃碗面条。低头从队伍里出来的功夫,正好撞上也朝店里去的谭鸣声。

    “呀,小孜,是你?”

    “谭警官,你也来了!”看见即将带队公益服务的警员,新小孜心中高兴却又不好意思,“今天要麻烦你们了!”

    “哪里,反正休息天也是闲着。”

    “是买早饭吗?还是要给队员们带,我来买。”新小孜捏了捏钱包,转身又要朝队伍后面排。

    “不用——”谭鸣声伸手,轻轻握住女孩儿的小臂,把她拉了回来,“就是听说餐饮店开了,我过来看看情况,顺便帮我妈买碗菜粥。刚才说这个不在外卖窗口,要到大堂打包,所以进去看看。”

    “噢,那我请阿姨吧。”新小孜又急忙转回脚步,向同样排着队的收银台奔去。

    谭鸣声看着女孩儿奔进店门,朝阳匆匆照在她的背上,让那穿着发白牛仔衬衫的瘦弱身影也显出几分光彩,就融融地微笑。

    “妈,快点儿,您看那么多人在排队,去晚了,爸爱喝的豆浆,您喜欢吃的油条,肯定就没有了!”

    苏香在大学里作息规律,没有睡懒觉的习惯。睁开眼睛看见忙碌的父母,赶到阳台拿了毛巾想要擦窗户,却听见胡四姨催促胡阿公赶紧拿饭盒的花腔嗓门。

    好奇的少女只听了几句,就明白幸福街上新开了餐饮店,胡乱抽了个袋子,就拖着母亲一起出门,嚷嚷着要看有什么好吃的。

    “香香,你说,这店前天就开了,我怎么不知道呢?”

    “我也不清楚,夏大哥‘花样共享时’里也没有发布消息。”苏香顿住脚步,“对了,最近都没有看见他的博文,是不是出什么事儿啦?”

    “别胡说!听夏奶奶说,他爸妈要从国外回来看看,他忙装修呢。”

    “这也不耽误他更新博客啊。我估计他不知道这新闻吧?晚点我和夏大哥说一声,让他在“花样共享时”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东江新城第一个早餐店开张啦!”

    “也对,估计好些人和我一样,还不知道这消息呢。”憨厚的苏香妈笑了,“真么想到,那网络还有这样好的用处!”

    “妈,那您和爸以后吃东西可得麻溜点,不然,人都知道店开了,这队不更排得慌?”

    幸福街西向尽头,一辆不起眼的国产小客车静静地停在离店不远的地方。肖卜坐在前排座,莫名其妙向后看着带了记者的樊丽华。

    “樊部长,这会正是居民买早点最热闹的时候,您不让记者同志赶紧抓拍,顺便再采访他们吗?还有,您说早餐没吃,过来尝尝这里点心的味道,要不,我下去帮您买?”

    “嗯……不急,再等一会儿。”樊丽华透过车窗,看着人潮拥挤的店门和外卖窗口,转头叮嘱身边的记者,“小孙,你打开车窗,先拉远焦拍一些镜头,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特别注意,象今天双休日,居民为了买早餐,排队花了多少时间?总体客流平均每小时多少?尽可能接近实际估算一下。”

    “好的。”记者点头,拉开窗户将摄像机镜头伸了出去。

    “等等,”樊丽华继续叮嘱,“稍等一会儿采访,你记得,细心观观察居民对早点品种、质量、口味的反应;还有,到后厨去看一下,包括食品材料的质量如何、是否新鲜都要注意,另外,注意他们是否规范操作、是否注意卫生,如实记录、报道。”

    “好咧!”记者小孙答应得响亮。

    “对了,记者同志,你记得,要把樊部长和我们街道怎么为居民联络开发商,促成幸福街首批商业用房提前交付,并四处联系品牌店商的背景,也提一下。”肖卜挤着机会,抓紧交待。

    “没问题!”

    樊丽华笑了,却抬手阻止肖卜继续说话,“小孙,记住,我需要你如实报道的,是东江新城第一次餐饮店开业和饮餐供应情况。我不希望用大量的言语去吹捧区府和街道所做的努力,只要贴近老百姓想知道、想了解的信息进行报道就可以!”

    “什么,这才几点,你们的早点,就、就只剩这两种了?”

    夏棘青取了快递,回到别墅又摔在床上躺了会,没把消化掉快递小哥怼的两句话,反闹得自己一肚子涨气,只好爬起来。洗漱后下楼,正好看到几个装修师傅津津有味儿吃着刚买来的包子,又勾起他对爷爷买的早餐的记忆。问清了幸福街第一家餐饮店的位置,就开着跑车,想过去买点什么。

    可等他到了外卖窗口,边上虽然还站着三四个居民,可干净的玻璃橱窗里,只剩下蒸笼里两个破了皮的白面馒头。

    “没办法,我们也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昨晚特地多备的材料都用完了。您要吃,明天再赶早一些。”

    “我有工作、有夜生活的!晚上半夜三更睡了,你让我一早再爬起来买早点?”夏棘青刚刚打开手机,预备拍些餐饮店的照片,到博客发布,听见老板这话实在着恼。没想到窗边两个大妈立刻斜眼,用鄙夷的眼光看了过来。

    夏棘青估摸着那意思,赶紧解释,“不是,我是说,我是需要夜里工作的人!”

    两位大妈转头,扫了眼他的跑车,抬腿离开。

    夏棘青听见她们走远两步,说起不算悄悄话的‘悄悄话’“这么年轻就开跑车、上夜班,油头粉面还一身香水味儿……估计他不是什么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