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是石头,在哪里都不会发光

      在东方合众国有一句名言,是远古时的哲学家,文学家猫腻,曾今说的话:“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但是他的笔下有许多石头一般性格的人,到最后都散发过无与伦比的光芒。

    每个男孩在还未被社会锤炼之前,心里总是会有些不切实际的英雄梦。况且余卿自小被可以称得上是残酷的训练,打造的身怀绝技,总是认为自己有一天出世后,会成为万众瞩目,世人敬仰的救世主。

    余卿自认为自己的性格肯定不是石头,但是却和山石接触了许多时间,想过当小说里面的英雄,就算成不了小说中的主角,也应该成为石破天惊,石中璞玉一般的人物。

    但是父亲离开后,自己的纯真的英雄梦,被吃着这一顿饭为下一顿饭发愁的现实,打击的鲜血淋漓。

    自己训练的成果,更多的是用来抓野鸡。所以自然不会认为自己适合做苦力的身体,有什么可以自豪的。刚才的动作完全是长期被老头子偷袭而做出的自然反应。

    李平安对自己的实力有相当的自信,不然也不会被指定做总监的贴身保镖,没有人是天赋异禀的,自己在和血族战斗的漫长的岁月中,再加上特殊的体质,练就了自己生猛的实力。自己居然在这回传的力道下,保持不了平衡,虽然也有不防备的成分,但这依然表明眼前的少年不简单。

    站定身形,双手猛然快速的背在身后,问道:“你是什么人?”

    余卿并不知道,李平安为何踹了自己一脚,又被问道这个问题,有点发蒙:“我是什么人?”想了想认真的回答道:“学生啊。”

    看着余卿真诚又迷茫的眼神,还想继续问,但是会议时间快要结束了。虽然在首都的大学内,没有防范血族的需要,李平安也不乐意呆在这个相貌平平的女人身边,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让李平安也无法掉以轻心。

    李平安深深的看了余卿一眼,双手放开腰后西装外套下插着的两把光子枪,转身上楼。

    莫名其妙。余卿暗自腹诽。转身继续站着军姿。

    突然余卿感觉到了一股奇异的感觉,不是害怕恐惧,也不是快乐,而是太过于安静,到一种无法形容的静谧。

    这种感觉来自于身后,余卿下意识的回头,看见一个穿着燕尾礼服的人,胸前打着蝴蝶领结,正在摆着餐具,动作十分优雅,看起来赏心悦目。

    摆了摆桌面上有些倾斜的刀叉,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在下一个座位前站定,把餐盘刀叉一一摆放好,认真的把餐巾叠成一个花型,放在了高脚杯中,一丝不苟。

    感觉到余卿的视线,他抬起了头。余卿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英俊的人,五官并不完美,却散发着异样的优雅气质。

    容貌能看得出来极其年轻,一举一动却都渗透着岁月的气息。

    看见余卿正注视着他,停下手上的动作,一只手横摆在腹部,一只手自然垂落,轻松而自然的微笑仿佛从来没有消失过,微微的对着余卿举了一躬,这个鞠躬没有让人感觉他的卑微,而是礼貌。

    余卿在看见这个优雅男人对自己微笑鞠躬的时候,脸居然红了,忙鞠躬回礼,然后回过头,继续站岗。心里想到:世界上居然有如此魅力的人,尽管是扮演管家的角色。

    身后传来了交谈声和脚步声,应该是楼上的会议暂告一段落,下楼就餐了。

    高校长在前面领路,各教授跟在他身后,然后是那些黑衣人,那个余总监走在这些黑衣人中间,缓缓的走下楼梯。

    高校长的好友陈思导教授在高校长身边轻声说道:“五名猎血会的人,一个还是猎血会长,四个国家a队队员,堂堂紫光居然怕成这样。”

    陈教授原名叫做陈思导。是气象工程系的教授,也是当年高校长的高中同学,俩人那时的关系就十分友好,后来又同上了首都气象工程大学。在大学,陈教授潜心研究气象物理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真正努力过的人,就会明白天赋的重要性。

    而陈思导有所依靠的,只是对气象物理学病态的热爱,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依靠自制的简单设备,和天象望远镜判断出未来7天天气。后来随着气象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气象不再是简单的气候连锁反应,和地质变化、人类活动、太阳黑子的活跃等等,有太多的关联。

    1971年7月1号,陈思导通过这些天的研究,推出了一个令他震惊的结论。他把这个结论发表成一篇大胆的论文,在7月7号这一天,因月球的轨迹问题,中州将会发生千年一遇的大降水,而且因为引力将引发海啸,这个超级海啸会导致沿海地区,受到毁灭性灾害。

    这篇论文是作为结业论文发表的。好学而努力的学生总是能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但是这个论文让许多老师都万分讶异,却又有些好笑。不是因为教师们不重视这个学生的研究结果,而是首都就是在沿海地区,首都气象局离海边只有10公里。

    如果这个学生说的结论是对的,那么姑且不论气象局会成为最大的笑话,现在就要开始采取措施,市民更是需要撤离。

    这篇论文除了增加全校师生茶余饭后谈资之外,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视,除了那个时候还作为陈教授同系同班的高校长,高文身。

    正是因为高文身的父亲一生都贡献于气象研究,所以高文身才会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小对天空上那层虚无感兴趣,有了父亲的帮助,自身也有不错的基础,所以虽然不像陈思导那样狂热的学习研究,但是依然比同学了解的更加深入。

    高文身不理解,自己的好兄弟为何会这样,发表如此疯狂的令人可笑的论文,那天晚上,他们在宿舍天台赤膊讨论,讨论渐渐变成了争吵,直到,陈思导拿出一本新华字典厚的演算数据,摆在高文身面前。

    看完了数据,冷汗已经遍布了高文身全身,似乎不相信数据所指向的结果,又从第一张纸开始演算。陈思导喝着酒颓废无力的说:“算多少次都一样。”

    高文身拿着这堆数据和那篇论文,第二天一早直接闯入气象局,直接放在父亲的办公桌上。

    高文身的父亲气象信息工程科长,听了高文身的汇报,谨慎务实的性格让他慎重的看待这些数据。于是父子二人闯入了局长办公室,局长从不可置信的表情变成了震惊,马上召开了会议。

    …………

    紧张而有序的撤离行动展开了,但是因为牵扯太广,撤离前的协调工作还是用了两天。大量的军警来到首都气象大学,命令师生们进行强制撤离,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两天前那个被自己嘲笑为无稽之谈的论文,竟然是真实的。

    这场灾难比预期提前一天到来了,面对天威,人力显得十分渺小,暴烈的大雨,漫天的洪浪,让没来得及撤离的人们绝望了。

    如今,在首都气象大学的图书馆大厅正中,树立着一面石壁,石壁上有一副油画,画着在一个挤满人的道路上,一对夫妇在人群中间清晰的特写出来,女人一只手怀里抱着小孩,小孩在欢笑着,因为旁边有一个男人在用手指逗弄着他。女人微笑的看着男人,他们的手紧紧的牵在一起。

    在远处,一面的巨浪仿佛和天际连在了一起,巨浪中隐约看见有汽车被卷在其中。

    这面画壁的背面写着几个字:“为什么,我们没能救他们。如果……”

    那个省略号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响亮的耳光,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自责,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失去亲人的伤痛。

    高校长在每年的迎新会上,都会掷地有声,一字一顿的讲:“如果,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可以认真对待陈教授的那篇论文,那撤离行动至少可以提前一天进行,一天能救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那个画壁上的人能获救,那对夫妇和那个快乐的小孩可以获救。”

    但是官方的解释却是:正是因为国家气象部的研究工作,所以才让更多的人获救。但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真相,在气象学界的圈子里,陈思导的名字是一个供人敬仰的雕塑。

    高校长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好友拒绝了国家的变相补偿,只要求可以留在首都气象学院教书。

    此时听见陈思导微带讽刺的话,高校长笑了笑,没有理会,自己这个好友已经55岁了,却还是小孩子脾气,他的意思其实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怎么没有保镖。

    一行人来到餐桌前,按照座位牌坐了下来,开始就餐,谁都没有再次开口说话,九个黑衣人看似毫无规律的,散开站定。如果此时有人往迎宾楼里看,就会发现,无论从窗户和玻璃大门的任何角度中,都无法绕过黑衣人,看到余总监的身形。

    余卿仍然在忠实的站岗,没有关心里面的情况。腹中十分饥饿,阳光十分毒辣,天气十分闷热,可是还没有到休息时间,余卿必须坚持的杵在门口。他此时十分希望,来一场小雨,给自己降降温,身上那讨厌的黑色负重衣,被太阳烤的太烫了。

    雨并没有下,天色却突然暗了下来,余卿抬头向天空望去,暴烈的太阳被一片云遮挡的严严实实。

    地上一片阴影,没有了紫外线的照射,余卿此刻却没有因为凉爽而感觉片刻的舒适,反而紧张起来,心头一片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