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一章 成长往事:落榜

      第一章成长往事

    第五节落榜

    中考结束后,很多同学都开始疯玩,许亚回家帮忙。自从在阳州中学上学了,许亚就不再去集市或兵工厂的菜市场卖菜了,许亚不愿让上学的同学看见自己卖菜。因此遇上家里卖菜时,许亚就选择在地里帮忙,采摘菜。

    家里也叫过许亚去插秧、收割稻子,以及去麦地里帮忙做事。但是许亚受不了插秧时弓背的酸痛、割稻割麦时蹲的两腿发软站不起来的那个苦,因此许亚去过一次就再也不去了,选择了在家里做家务。而且一有机会,许亚就往外溜,不是去同学家,就是外婆家姨妈家等亲戚家。

    到了领取中考成绩的那一天,许亚去学校,布告栏前面已经围了许多人,包括熟悉的初中同学。

    许亚惊讶的发现自己的中考成绩居然出乎自己的意料,还被分进了高中的实验班。这个实验班里汇集了阳州中学原来初中部的高分成绩学生,以及一些其他中学里招来的中考高分学生。

    由于家庭经济负担的困扰,许亚时常无心于学习,心思难以集中到学习上。因此许亚的初中学习成绩一直比较落后,不过偶尔遇上许亚心血来潮的认真学习,成绩就会上窜。

    初二下学期,许亚生病耽误了两个月的课程。到了初三,许亚害怕考不上高中就只有回家种地,因而开始努力学习,却从来没有期望过中考成绩能进学校的实验班。

    与初中生活比较,许亚觉得高中段的生活比较平和平淡,无形中有一股高考的压力。

    有时候,许亚还是喜欢和初中同学聚在一起,畅谈回味初中时候的趣闻轶事。虽然初中的时候,许亚经常提心吊胆的怕被宋老师点名,但是同学们尤其是同一个宿舍的,都是一群年少的孩子,不知愁滋味,一旦走出教室,就叽叽喳喳的,凑堆说笑打闹疯玩一起,非常快乐有趣。

    高中班上,学生人数扩大到六十多人,因此教室里很拥挤,座位就被划分为三个纵排,每纵的同排有三个学生同桌。

    每隔两周,纵排调换位子,以调整学生看黑板的角度,以免形成斜视。每到周日晚自习该换座位的时候,教室里的桌子就被拉开,乱糟糟的一团,学生也趁机叽里哇啦的高声喧哗。

    高中班都是学霸汇集,许亚感到诸多压力,愈加的不想上学了。高二寒假时候,学校布置的作业很多。在经历了春节假期各家走亲窜友的安逸日子以后,许亚想退学了。许亚的父亲把她狠狠的教育了一顿,在开学报名的最后一天,还是硬逼着许亚回了学校。

    打那以后,许亚对学习越加懈怠,周末回家后也常常赖在家里,不愿返校。常常赖到了周一的大清早,许亚的父亲不得不把她送回学校。按照当时班主任的要求,住校学生要在周日晚自习前回到学校。晚自习时候,班主任通常会去班上点名查看。

    开始时候,许亚还赶早操,赶早自习,赶上课。后来,许亚就干脆请病假。邻村也有个女孩子在阳州中学上学。许亚就时常托她带口信到班上去请病假。

    有一天,这位女孩子忘了去给许亚的班上请病假。许亚在家里耽误了两天才回到学校。刚进教室,许亚的同学就神色紧张的告诉她:“班主任李老师说,只要谁看你了,就转告你立刻去他家。”

    许亚赶紧去了教师住宅楼,找到李老师家,敲了门。李师娘开了门,把许亚让进屋里,说:“老李,你的学生来了。”

    李老师见是许亚,立马拉下脸,凶狠狠的训斥了许亚,骂得许亚头都低的不能再低,恨不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老师训完了,就冲许亚说,“你给我站那面墙去,面壁思过!”

    许亚老老实实的站到一边去,李老师气咻咻的摔门走了。

    李师娘见许亚在那里站了很久,就对她说:“你快回去上课吧。”

    许亚摇头,李师娘说:“你们李老师也是为你们操心,你回教室去,好好上课吧。他要问,你就说是我把你赶出门的。”

    许亚出了李老师的门,回去教室。看到李老师时,许亚战战兢兢的溜回到座位上。

    高中阶段没有初中阶段那样有很多轶事,许亚印象是除了两个老师上课很有趣外,就只记得几个常在一起玩的同学。

    高中班上有一位教生物课的男老师,他老婆生了孩子的消息传到班上。上课时,胆大的学生就带头喊:“男的还是女的?”

    男老师脸色发红,不好意思,避开问题开始讲课。学生又喊几声,男老师就转身在黑板上写了“y”。

    当时大家都已经学过染色体的课程,都明白性别是由x、y染色体来决定,因此众人顿即明白老师生了个儿子。

    班上的一位数学老师,是乐山人,讲话带有浓重的乐山口音。这位老师喜欢带来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板到教室讲解几何题目。他每次都是左右手一起忙活着,摆摆弄弄三角板,比划几何度数。有时候他还连嘴都动用上,含咬三角板,以便他腾出手来画图形。因此这位老师的几何课非常有趣。

    这位老师还有两句口头禅,其中一句是爱问学生“是啊不是?”。

    这位老师在讲解方程式解法时候,总喜欢去消除y,而且每次都要问学生:“要不要消y?”

    当时班上有一位同学姓肖,个子高高的,坐在最后排,经常开小差,因此常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问他:“要不要消y?”

    班上学生都哄堂大笑,附和说:“要消y”。

    因为同学的哄笑,肖同学不好意思说话。老师就继续问这位肖同学:“要不要消y?”

    后来老师才逐渐明白为什么每次他问要不要消y时,学生都哄笑,原来是同学们早已经依据老师的口头禅,给这位肖同学取了绰号“肖y”。

    高一开学时候,许亚选择了坐在第一排,同桌有王婉茹、张蕊。王婉茹初中时候就与许亚同班,不过因为王婉茹不住宿舍,所以来往较少。

    王婉茹的父亲是县里另外一所有名的中学的校长。王婉茹个子高,长得也相当漂亮,而且长得酷似最早的《射雕英雄传》里面的翁美玲。因此,王婉茹一直被大家评为阳州中学版的翁美玲。

    王婉茹自从初中开始就有男生追她,初中班上曾经有位个子很高的厂矿子弟男生从别的学校转来,他还不知道宋老师的厉害,就公开在班上大声喊:“王婉茹,我喜欢你!”

    后来这事情传到王婉茹父亲那里去了,王婉茹就经常在放学的点上被她父亲准时接走。

    上了高中,王婉茹也坐在第一排。许亚上学时候,一直是翁美玲的粉丝,自己在家里墙上、还有作业本里都贴的是有翁美玲照片的不干胶。因此许亚非常开心与王婉茹同桌。

    张蕊是个富家女,她母亲非常优秀能干,是个女强人,在一家水泥厂里做副厂长。她平时受到的约束少,人也大大咧咧的,个性活泼好动,还剪个短发如男生,整天的好玩不好学。

    张蕊经常从家里带来零食给同桌分享,自然许亚也得益许多。大概同桌了一个学期后,另外一名同学邹小月,说她看不清楚黑板,就来找张蕊调换座位。

    邹小月个子很高,有一股文静淑女的气质,尤其是皮肤很好,脸上总是白里透红的细嫩白净。邹小月学习特别勤奋努力,可是考试总是不太理想。虽然小月在班上也是中上排名,但是许亚觉得小月在功课上的付出,远远超过她的得分与排名。

    邹小月的姐姐也在阳州中学,是本校的高材生,因此邹小月经常以她姐姐为榜样而努力,也常常为考试成绩达不到期望的目标而苦恼。

    许亚、王婉茹还有邹小月同桌后,除了课间时候说笑聊天,更多时候就是转过身跟后排的同学说话。

    后排坐了三位男生,许亚记得他们的绰号:钉耙、圆规、牟灯儿。其中成青龙和牟灯儿都是许亚初中班的同学,圆规初中是别班的学生。三个男生的成绩都很好,许亚她们三个女生就经常回头请教他们怎么解题。

    钉耙,本名成青龙,成绩优异,却性格相当直率,经常在班上顶撞班主任李老师。一次,李老师气得吹胡子瞪眼,说:“你简直就是猪八戒倒打一耙。”

    圆规个子中等,长的浓眉大眼高鼻梁,比较帅,经常踢球。据说他很喜欢王婉茹,就调位到我们后排。王婉茹和他特别能聊,两人经常说笑,还颇有默契。大家都知道圆规喜欢王婉茹,但是直到高考后,他们俩才公开。

    两人的恋情一直受到王婉茹父亲的反对。圆规来自农村,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好,刚过本科线,毕业后分配去了一个农技站。王婉茹父亲千方百计的阻扰,最后终于成功的棒打了鸳鸯。圆规与王婉如坚持了几年最后还是分手。

    后来王婉茹嫁了她父亲眼里门当户对的如意女婿,后来迁居上海。王婉茹的父亲在她结婚生子后不久,因为呕心沥血而英年早逝,留下桃李满天下。

    圆规在与王婉茹分手后,发奋学习,考上了西南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又读了博士,后来留校当了教授,带起了学生做科研。不知王婉茹的父亲在天之灵会怎么想。

    高中班上的同学,逐渐在无形之中划分为不同的群队。其中有一队是以校长儿子为主的□□,聚集了几大美女才女及女学霸们。

    许亚所在的群队当然也有才女美女聚集,不过基本上都有大大咧咧和贪玩打闹的性格。

    高中时候,与许亚经常一起玩的同学中,有来自初中对比班的,包括刘文娟、李云,王婉茹、孔艳;自实验班的邹小月、丁书兰、watch,以及初中三班的刘志芳。

    孔艳初中时候走读,曾经与许亚同桌,两人关系很不错,许亚经常去孔艳家里玩。孔艳的父亲是某个厂的技术厂长,年轻时候也是从农村通过勤奋读书奋斗出来的。

    有一次,孔艳穿了一件新买的名牌运动衣。正好那天两人一起做化学实验,许亚滴试剂的时候错了顺序,结果试验瓶里的硫酸飞溅出来,飞落了几滴到孔艳的新运动衣,瞬间化了一个大洞和几个小洞。那一刻许亚是真正见识了硫酸的威力,后怕幸好硫酸是滴到衣服上;同时也很担心如何赔偿孔艳的衣服。孔艳被吓了一大跳,看见新衣服上的洞洞也有些郁闷,不过最后还是说不要许亚赔偿,让许亚非常的感激。

    孔艳琴棋书画都会,许亚也是在她那里第一次听她弹琴,还在她们家第一次接触到电子游戏,例如堆俄罗斯方块。

    许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艳外婆自制的郫县豆瓣酱、白菜豆腐乳、腌制生姜,非常美味还下饭。孔艳经常给许亚带些来学校里吃。

    丁书兰是许亚初中语文老师的女儿,初中时候没有来往。高中同班后,许亚对这位人如其名,具有书香幽兰般气质的才女特别有好感。同班后,发现她不仅漂亮还活泼开朗,而且像她爸爸一样热情大方,对每个人都笑脸相待。逐渐的许亚和丁书兰也经常一起玩。

    高二时候文理科分班,丁书兰转去了文科班。不过她还经常回来班上找大家玩,冬天有几次还叫许亚上她家去睡,说她妈妈给她买了床羽绒被,盖上特别暖和。

    有一次暑假,学校让补课两周,丁书兰还热情的邀请许亚去住她们家。下完课,两个人就回她家看金庸的武打小说。

    watch本是英文单词,意思是手表,因为她的中文名发音与英文单词watch非常相近,就被大家冠以此绰号。watch其实五官精致,非常秀美。她很瘦,性格非常活泼好动,爱好运动,爱打篮球。

    许亚也喜欢打篮球,经常晚饭后与watch一起玩球,两个人经常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玩,非常开心。常常一放假,两人就约好,骑着自行车去同学家串门。

    高考过后,许亚和watch骑车去找班上的女学霸杨卫同学,恰逢她不在家,她的母亲听watch说考上大专,就鼓励她们,还每人给了十块钱作为奖励。

    刘志芳,家庭经济困难,本来她哥哥的成绩比她更好,但是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她哥哥认为自己是男孩子,留在农村做农活比刘志芳一个女孩子留在农村好,所以就辍学在家,种田来供他妹妹上学。

    后来,刘志芳家里的经济负担加重,不得不靠她的姑妈省吃俭用,存下私房钱来交给她们家做补贴。高中后期,刘志芳因此有些受到影响,难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刘志芳的家离许亚的外婆家近,还与外公家一个姓氏,她的辈分与许亚的母亲是一个志字辈,所以刘志芳有时候会跟许亚开玩笑说:“论辈分,你得叫我阿姨。”

    因为许亚经常周末去外婆家,所以高中同班后,许亚就经常和她一起走路。由于很多类似的经历,加上刘志芳中学时候的英语老师也是宋老师,因此两个人的共同话语特别多,比较亲近。

    许亚仔细的回想,初高中也没有喜欢过哪个男生。也许是许亚那时候发育太晚,也许是许亚整天的除了学习,脑子就只关心一个“吃”字。

    从早上起床后到做早操,空腹一直到上早自习。许亚经常下课前五分钟,就会准备好听到铃声就冲刺出教室门的准备,好早点跑到食堂排在买饭队伍的前面,早点吃上饭。

    到了中午,许亚也经常是饿得饥肠辘辘的,才到第三节课,闻着食堂那边飘来的肉香,许亚就开始走神想着午饭吃什么。下午放学后,时间比较充足,许亚就喜欢和watch去打会儿球再去上晚自习。

    高中三年,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很快就过完了。高考结束后,许亚落榜了,许亚的成绩离大专录取分数线差三分。对于落榜,许亚并不意外,但是看着同学们都在兴奋的准备着入学的事情,许亚也非常羡慕。

    许亚细数了一下,自己的这些朋友们,高考都没有考好,不是上大专就是落榜。

    邹小月,高考太紧张,没有考好,上了大专医科,毕业后留在成都,转行做了医药代表。后来她还工作之余倒腾房产,成为同学中率先富起来的一位。

    丁书兰,高考发挥失常,上了大专。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军官,生完孩子后,丁书兰又考上本科,毕业后留在了成都的一所大学。

    watch高考也没有考好,上了大专,毕业后回到了阳州。

    刘文娟、李云、王婉茹也都上了大专。

    孔艳,在高三时候,受到父母关系不和的影响,加上生病住院耽误一段学习,高考也落榜,后来孔艳在她父亲的鼓励下参加复读。

    刘志芳,高考前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而注意力受干扰,也落榜了。

    高三时候,许亚班里来了一对插班生。

    女生是初中时候曾经夹带许亚坐厂车的李倩。与她一起来插班的是她同班男同学,绰号骆驼。两人在校公开谈恋爱,高考都落榜,又一起来插班复读。

    说他们谈恋爱,其实是骆驼一直苦苦的追求李倩。骆驼来自农村,家境非常困难。骆驼长的不高,相貌非常普通,而且肤色黝黑,故而得了“骆驼”的绰号。

    李倩个子高挑,皮肤白净,眼睛大大的,脾气温和。那时候在学校里,男女生单独走一起都会被老师叫去谈话甚至警告。

    骆驼是毫不忌讳的公开苦追李倩,教室里公开和她坐一起,一起买饭接送她,还找到她家里去。李倩家里对此开始是坚决不同意。后来李倩的父亲在工厂事故中遇难。李倩复读后考上大专,毕业后去了她父亲的厂里上班。

    骆驼的不懈追求,最后终于感动了李倩,抱得美人归,后来两人结婚生子。

    骆驼大学毕业后,回到阳州的一家工厂上班。几年后,骆驼离开工厂,自己开始创业当了老板。多年后,许亚见到儿子都上高中了的李倩,发现她保养的非常年轻滋润。

    许亚落榜后,刘志芳找到许亚,问她怎么办。许亚自己也不清楚。

    说实话,许亚真不喜欢学习,许亚不喜欢回家问父母要生活费的场景。许亚也知道家里没钱,自己上中学的钱除了有借的,还有亲戚偶尔的接济。经常有亲戚走访时候,都对许亚语重心长的说:

    “许亚,你要努力读书,你看看你爸妈多辛苦!”

    “许亚,你爸妈挣点钱不容易,挣的钱都拿去供你上学了!”

    “许亚,你们亲戚里就你一个人去了阳州中学上学,就你一个人有希望上大学,你要给大家争口气!”

    “许亚,你们父母这一代都没有文化,你们这一代几个孩子中,就你一个人学习好,你要给大家树立一个榜样!”

    许亚的亲戚中,有一表亲,上的普通高中,一心要跳农门,高考落榜几次,还在努力的复读参加高考。许亚也见有的乡下女孩子没考上高中或者高考落榜后就留在农村种地,没两年就嫁人抱孩子了。许亚想想这样的画面也很害怕。

    家里人说:“你不想上学,你一个女孩子留在农村也不是个很好的出路,反正高考就差三分,实在不行去上个中专也行。”

    许亚的一个表姨的表叔年纪才四十几岁,在县里教育局当局长。家里人说:“要不去找他帮忙,看能不能找个大专学校去上学。”

    表姨听说后,非常热情的表示要带许亚去找她表叔帮忙。表姨也在农村,非常朴实善良。在许亚去她家的那天,表姨从自家鸡圈里逮了两只鸡,装了一篮子的鸡蛋,带着许亚去了县城表叔家。

    在表姨的表叔家,许亚见到了舒适现代、算得上豪华的装修。表姨的表婶客气的接待了她们俩。表姨给她表叔直接说明来意。

    表爷他们言语客气,脸上的表情和眼神透露着淡漠与不屑。表爷他们随意的问了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和表姨拉了拉家常,就说:“要不你们在这里吃饭?”

    表姨赶紧说:“不吃了不吃了。”

    许亚也在那里坐的浑身不自在,就起身要走。表爷家也没有挽留。

    从表爷家出来后,许亚一直觉得心口憋闷,有口气堵着不畅快。晚上,许亚翻来翻去的睡不着,想来想去。

    第二天一早,许亚对父母说:“我想复读,如果这次再落榜,我就坚决的留在农村。”

    许亚的父亲支持这个想法,说:“你应该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试试。”

    于是许亚找到刘志芳,她说:“我支持你的想法。我也打算去复读。”

    于是两人相互支持鼓励,约好一起复读。

    后来圆规和王婉茹两人还一起来许亚家看她,也支持她继续努力。

    暑假快结束时,许亚去了阳州中学,登记复读申请表。开学后,许亚被插班分去了一个高三班级。

    这个班有个非常敬业尽职的班主任于老师。于老师对许亚很和蔼,经常关心许亚的学习情况。于老师也有严厉的时候,不过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与前一个高中班主任不一样,许亚觉得于老师更像是朋友。

    许亚原来高三班上还有几个复读的同学,都被分开插班到了不同的班级。许亚复读的这个班上大部分人都是厂矿子弟,来自周边几个工厂事业单位。

    许亚复读时候依然坐在第一排,专心学习,对班上的很多人都不熟悉,甚至叫不上名字。

    复读班上的同学对许亚都很友善,整个班级氛围也非常团结和气,许亚在这个班上觉得比较轻松。也参加过几次班上同学组织的聚会,去过两三个女同学家。

    复读班上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是许亚二姨父的小姨父。许亚二姨父的爷爷是一个大地主,家里子女很多,其最小的儿子和他的孙子也就是许亚的二姨父一样大。论辈分,许亚应该随表妹喊李老师“姑姥爷”,但是李老师的年龄比自己的父亲还年轻,所以许亚就只喊他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叫许亚:“许亚,你出教室来一下。”

    出去后,李老师深情严肃的对许亚说:“你姨妈带话来,周六放学后叫你直接去你外婆家里。”

    周六放学后,许亚去了外婆家,才发现原来是外公去世了。但是家里怕影响许亚学习,所以只让她周末放学后再去。许亚错过了外公的葬礼。

    李老师对许亚的语文课作业格外关照。许亚的语文从小就不好,作文更差,因此经常被李老师批改的满篇红圈和备注。

    一次,李老师把许亚叫到教室外说:“许亚,你的这个语文啊,真得要好好下一番功夫补补,尤其是作文水平,实在是让我失望。我给你批改了这么久的作文,却不见你的作文质量有所提高。听于老师讲,你的其它各科都不错,怎么能偏科如此严重呢?这样下去实在让人担忧啊。”

    复读班上,也是三人同桌。许亚的一个同桌是杨捷,伶牙利嘴的,不太爱学习,总爱回头跟后面的男生说话。许亚慢慢的跟她混的很熟,还去过她家住过一晚。

    另外一个同桌叫罗文丽,她很文静秀气,话不多,语文很好,作文经常受到李老师的表扬。许亚问她:“你是怎么学好语文的,尤其是作文。李老师经常批评我的作文差,你给传授些秘诀吧。”

    罗文丽谦虚的笑笑,说:“我也没有秘诀,作文经常就是随笔写的。不过是因为表述的内容自然真实,而且我喜欢用成语,所以对了李老师的偏好。”

    于是许亚也学着在作文里勉强加塞成语,有时候用词不当,自己读着都别扭,不过还是收到李老师的批语“继续努力”。

    偶尔遇上许亚添加的成语比较恰当,李老师就把成语用红笔圈上,在边上批写“用的好”,以示鼓励。

    许亚觉得学语文真难啊,最后只好自我安慰:“左右半脑主宰不同功能,是有道理的。”

    罗文丽也是农村来的,许亚和她经常一起学习吃饭。罗文丽虽然话不多,却是处处维护着许亚,有时候同学开玩笑说:“罗文丽啥事情都维护你,简直就是你的死党,真让人羡慕。”

    因为如此,许亚复读的一年里,经常去罗文丽家里玩。

    第一次去罗文丽家,许亚才发现,罗文丽做饭洗衣都有很多小窍门。虽然一样是来自农村,虽然自己也是一样的做家务,但是许亚眼里,罗文丽才是更为勤劳贤惠,做事情任劳任怨的,还脾气柔顺,体贴细心。

    在罗文丽的家里,与她父母聊天,许亚她们才得知,原来罗文丽的小舅妈是许亚的表姐,是许亚的大姨妈的女儿。真是世界太小,于是许亚也可以像刘志芳那样开玩笑了,说:“罗文丽,论辈分,你得叫我阿姨。”

    插班补习后,家里也给许亚每个星期增加了两块钱的生活费表示支持。

    许亚埋头学习,常常感到用脑力多,身体也有些疲惫吃力。后来许亚决定开始多锻炼身体,每晚许亚都按时睡觉,早上提前半个小时起来去晨跑,一直跑到离城南较近的那根铁路,再跑回或走路回到学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许亚注意到班上也有几个同学加入了晨跑,还时常遇见班长赵宏宇。

    参加晨跑后,许亚明显感觉到每天的精力充沛了许多。就这样,许亚一直坚持到了高考。

    高考前一段时间,各个大学的招生广告在学校教务处前的花园里挂满了。吃饭的时候,学生就端着碗,三三两两的边吃边看,了解各个大学的简介和当年的招收专业。许亚遇见班长,他问许亚:“你选好要报考的大学没有?”

    许亚说:“没有选好,还要和家里商量。”

    许亚把招生的学校名单带回家里,听取父亲的意见。父亲说:“考虑到我们家的经济情况,我建议你还是去考医药类或师范类学校,国家对这类学校的补助比较高。而且我建议你选择外地或外省的学校,趁上大学的机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

    许亚的父亲分析考虑了两天,说:“学医的出来当了医生都很辛苦,还要整天接触病人。学药的话,将来的工作可能轻松些。而药科方面的大学,有名的就两个,一个在沈阳,一个在南京。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我认为,你应该去看看。”于是,南京药科大学被许亚父亲选为她的本科第一批的第一志愿。

    许亚的本科第二批院校都选择了重庆的院校,原因是许亚的父亲当兵的时候在重庆住过一段时间,对这座城市颇有感情。

    许亚的第二志愿都选择了师范学院。

    报考院校的事情被许亚的父亲反复分析后,就这样选定了。许亚自己本身并没有参与过多。等父亲把学校逐个的选好排好顺序后,许亚照抄填上报考志愿表,就交给老师了。

    高考结束后,许亚在公布分数那天,还是有些紧张,非常害怕看见决定自己的命运的那个分数。

    当许亚看到自己的分数还是超过重点线几十分后,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知道自己是一定能上大学了。

    许亚找到孔艳和刘志芳,得知她们也都考分过了重点线。不久,许亚就收到南京药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许亚的其他几个复读的同学也都考上本科,纷纷收到录取通知书。

    刘志芳,考上了西南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去了重庆医科大学任教。

    孔艳,考上了成都的一所科技大学,得知许亚去了南京药科大学时,倍感惊讶和遗憾。原来孔艳高考填志愿也选择了南京药科大学为第一志愿。后来孔艳的母亲不赞成女儿离开成都地区,所以她才改报成都地区的大学。

    许亚与孔艳在复读期间没有往来。没想到两人竟然差点去了同一所大学上学,为擦肩而过而倍觉遗憾。

    许亚高考填志愿时,与罗文丽选了同一所重庆院校。不过罗文丽的第一志愿是师范院校,许亚的第二志愿才是师范。所以虽然两人报了一样的学校,但是最后都被第一志愿录取,所以还是擦肩错过,没有考上同一所大学。

    许亚的家里开始为她的大学做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