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四章 分道扬镳:工读

      第四章分道扬镳

    第二节工读

    从承德回来,许亚休息了两天,开始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许亚查了查付文兵给她的那张存折,折上的余额除去开学要交的学费就所剩无几了。家里的债都还没有还完,许亚也不愿开口问家里要钱,寻思着必须自谋生路,想办法找工作挣点钱,好维持下一学年的费用。

    学校食堂前面有个广告栏,天天都贴有暑期招工信息,比如家教、推销员、零时工等。许亚去食堂路过广告栏时,都会去看看招聘信息,记下电话。回到宿舍再打电话过去,问人家招不招人,每次电话,对方都说不招人了。

    有一天,许亚看见一则招聘信息,是一家外贸公司招外贸业务员。许亚照例打电话过去,电话通了,一个男人在话筒那边说声“喂”。

    “你好,我在我们学校广告栏里看见你们的招聘信息,招外贸业务员,请问还招人吗?”许亚急切的问到。

    “你是哪个学校的?”男的问。

    “我是对外经贸大学的。”许亚说。

    对方听说是对外经贸大学,立马很高兴的说:“我也是经贸大毕业的,算得上你的师兄了。”

    许亚赶紧说:“太好了,师兄,你们还招人吗?”

    “我们还没有招到人。要不你明天来面试,见见老板吧。”师兄说。

    师兄留了地址,告诉许亚,他们公司在北京西南郊外,还叮嘱了许亚去他们公司那里如何坐公交车。许亚记下后,就去查路线,需要从学校先坐车到海淀,再转车去南边,再转车出北京城,再换公交车到公司门口的汽车站台。

    许亚算计了一下时间,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了。许亚在校门外的小吃店买了两个包子,就去坐车。辗转几次,赶到那家公司时,已经九点多了。

    许亚敲门,进去后,见到了电话上的师兄,一个高高瘦瘦带个眼镜却有些佝偻着背的男人,看样子有三十来岁。

    师兄问了几句后,就小声的给许亚说:“过一会儿,要面试你的人是我们这里的外贸业务经理。她辞职了,要出国,公司老板是她的叔叔。她很关键的,你留心点。”

    许亚也压低声音,连连感谢师兄的指点。

    过了会儿,办公室门开了,出来一位年轻却又显得稳重老练的女人。师兄给许亚引见说:“这是孙经理,负责我们的外贸出口。”

    孙经理看了许亚一眼,微笑着说:“你进来,我们谈谈。”

    许亚跟着她进了办公室,孙经理问许亚:“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我是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暑期放假,我没事做,想打工。”许亚说。

    “是这样的,我过两个月就要出国了,公司要招一个全职的外贸员,等我离职后接替我的工作。最近我因为要办理其它的事情,有些忙不过来,需要一个临时帮手,所以想找一个学生来临时帮忙一段时间,直到我们招到外贸员。”孙经理简单介绍下情况。

    “我暑期没有课,可以每天都来。”许亚说。

    “我们也不需要你每天来,正常上下班就行。”孙经理说。

    “我可以的,没有问题。”许亚说。

    “你对外贸了解多少?”孙经理又问。

    师兄头一天在电话上给许亚提了个醒,要她准备一下外贸常识。挂完电话后,许亚就特意再看了看国际贸易的书。

    许亚现炒现卖,讲了一下外贸的流程,顺便还提到一些外贸术语。

    孙经理听完后,说:“看来你还是多少懂一些外贸常识。不过实际的外贸工作跟你书上学的还是差别很大。我们公司做羊绒出口,很多的英文单词你可能都没听过。”

    听到这里,许亚心里觉得有些不妙,忙说:“单词不会,我可以查字典翻译,再记下来,下一次再遇上就知道了。而且我学的快。”许亚解释到。

    孙经理看了许亚几秒钟,说:“行,那你明天来试试吧。”

    许亚心里顿觉阴转晴,想着路途那么远,就说:“要不你今天就试试我吧。”

    孙经理默想了几秒钟,说:“好吧,你先来见见孙总。”

    于是许亚被孙经理带去了总经理办公室,见了老板孙总经理。然后又被带去坐在师兄的办公桌对面。孙经理拿来一些文件让师兄教许亚发传真、复印、归档等。

    师兄以正常说话的音量来教许亚,没人时候则压低声音,告诉许亚哪些事情要当心留意,让许亚非常感激。

    公司上班时间是九点到五点。当天下午五点下班后,许亚又辗转倒车几次,回到学校时已经快九点了。因为早起,又坐了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许亚觉得特别累,在小摊上买了半个西瓜,就回了宿舍。许亚用勺舀着瓜瓤吃,吃完就洗漱睡觉了。

    因为前一天六点起床,到公司都九点多了,所以第二天一早,许亚五点多就起来。当许亚赶到公司后,明显觉得比前一天累。到了下午下班后,许亚迫切的想找个地方休息。

    北京的夏天,下午五六点的太阳依然很炙烈。许亚在路上转车等车的时候,觉得头晕眼花。后来从海淀回学校时候,许亚多花了两块钱,改坐空调车才觉得舒服点。

    回到学校,依然是□□点了,许亚觉得没有胃口,就买了半个西瓜回宿舍,吃完西瓜后就洗漱睡觉了。

    第三天一早,许亚又五点多起来,坐车去公司。整个上午,许亚打了好几个哈欠,师兄给她递了几次眼色,压低声音说:“你要当心些。”

    到了下午快下班时候,孙女士叫许亚去孙总的办公室。关上门后,孙经理说:“许亚,这两天我觉得你上班好像没有精神,你的工作也出现几个小错误,虽然是很简单的小错误,但是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

    许亚赶紧解释说:“我们学校离这里远,路上坐车久,有些犯困。不过我正在找附近的房子,租好后我上班近,就不会犯困了。”

    “我们的外贸单子出不得任何错误,哪怕一个字母出差错,都可能让我们公司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不敢用你了。”孙总经理说到。

    许亚还想再解释,孙经理递给许亚一个信封,说:“这里面有三百块钱,是孙总支付给你的,看你这三天也很辛苦。”

    许亚只得接了信封,说:“谢谢你们。”

    出了孙总的办公室,许亚看见师兄,给他道了别,就离开了公司。回到学校,许亚依然是买了半个西瓜,吃完就躺下了,却睡不着了,心里只想着明天怎么办。

    许亚又开始去广告栏,一天去查看几次。许亚渐渐留意到,找工作一定要在招工的帖子刚贴上去的时候,就要打电话过去。所以许亚每次看见了招聘信息,就干脆连贴子一起撕下来带回宿舍,再打电话。这次,许亚记得在电话里要先问清楚公司位置在哪里。

    一天,许亚打过电话去,对方说让她去面试,地址在北三环人大旁边,离许亚的学校不太远。许亚去面试,对方说他是一家做汽车性能测试的公司,有很多测试资料要输入到电脑里。面试完后,对方说许亚可以去上班。一周去三个半天,按小时计费。开学后不久,许亚辞去了这个兼职。

    研二开学了,宿舍里的室友都陆续回来了,许亚见到了另外两个室友:卢小怡、田恬。

    报完名后的一天中午,许亚吃过饭,从食堂往宿舍走去。对面走过来一位师姐,比许亚高一届。许亚打招呼,叫了声“师姐”。

    师姐也回应一声,走过许亚后,突然又回头喊住了许亚,说:“许亚,你帮我问问有没有人愿意代课,去咱们学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教英语课。”

    许亚说:“我们宿舍里其她几个都是英语专业的,我给你问问。”

    “好的,谢谢你许亚!”师姐说道,留了她的宿舍号码,让许亚尽快告诉她。

    许亚回到宿舍,给室友们说:“刚才我遇到一个师姐,她说成人教育学院要找人代课,教英语,你们有没有谁想去?”

    “我已经有代课了,四个班,忙不过来了。”李筱筱说。

    “这学期学生会事情很多,我只能临时打些短工。代课的话,时间固定,我就不去了。”卢小怡说。

    “我也事情很多,去不了。”田恬说。

    “许亚,你就自己去代课吧。”李筱筱说。

    “我的英语又不好,哪能带什么课啊。”许亚说。

    “其实大专班那些学生的英语课很简单,你肯定行的。”李筱筱说。

    “我的英语真的不好,而且我从来没有带过课的。”许亚说。

    “没事的,我第一次代课也很紧张的,上两次课就好了。而且继续教育学院给的课时费还不错。你试试呗。”李筱筱说。

    许亚一听课时费不错,心里不免有些动心。但是想到自己英语读写还凑合,开口讲就有些难,加上自己不善言谈,除了本科上学时候做过家教,还从来没有上过讲台,有些犹豫,没有勇气去接。

    可是想着自己囊中羞涩,又正在四处找工,许亚还是不忍放过这个机会。于是许亚决定去探探师姐的口风。

    许亚当即去找师姐,说:“师姐,我给你问了,宿舍里的人都说忙不过来,去不了。”

    师姐说:“我也是忙不过来,所以现在临时急着找人去替我。你有没有空?去代课吧?”

    见师姐这么一说,许亚就硬着头皮答应了。师姐非常高兴,说:“总算是找到人了。”

    于是师姐带许亚去了教务处,给许亚引见了张老师。许亚填完表后,张老师说:“许亚,你以前没有带过课,我给你排两个班的英语课,你先试试。要是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就尽管来找我。这里是教材和课程表。”

    继续教育学院正在建设新校区,第一学期的上课地点在学校后门的一栋教学楼里。

    回到宿舍后,许亚请教李筱筱如何备课。于是李筱筱给许亚讲解了如何备课,还教许亚许多小技巧,比如:

    1、每次课要多备些内容,以备上课时讲的太快,讲完了没有后备就会尴尬;

    2、提问时候,学生如果反应不积极,就要及时换内容以免冷场;

    3、准备一些小游戏,在课堂上穿插运用,以提高学生的互动与参与;

    4、不要自己在台上自顾自的单向说教,要留些时间给学生来发挥,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5、课后要留作业,但是要避免死板的抄写单词翻译句子,以免学生找人代抄作业糊弄老师,最后学生自己也学不到东西。

    李筱筱提醒许亚要有心理准备,代课时候可能会遇到学生刁难或调皮捣蛋。筱筱还举了些例子,告诉许亚她是怎么应对处理的。

    李筱筱的一席话让许亚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经李筱筱的几次指点,许亚学会了很多东西,关键的是自信心增长了许多。

    许亚琢磨着,第一天去上课,应该努力给学生留个好印象。为了让自己比学生显得成熟些,许亚去了校外理发店,把头发轻微烫了一下。

    许亚拿不定上课第一天穿什么衣服合适,于是翻箱倒柜的找衣服,最后决定穿原来在台湾公司上班时候买过的一套最贵的衣服:七百多块钱的一条浅灰色修身长裙,三百多块钱一件的淡粉色高领无袖修身上衣,配上高跟鞋。那两天天气有些微凉,许亚又找出一件无扣的白色小上衣套上。

    上课那天,许亚提前几分钟进了教室。想到第一次上讲台,许亚有些紧张。进门后,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安静下来,许亚不知为何原因,只好对大家笑笑。

    许亚站在那里见学生都盯着自己,有些手足无措,侧头看见黑板还没擦,就转身去擦黑板。擦完后,许亚开始在黑板上写下要讲解的几个重要单词。

    在她写字时,听到背后传来学生叽叽喳喳的议论:“咱们英语老师好漂亮”、“就是,好有气质哦”、“比对面班上的老师好看好多了”。第一次上讲台听到这些议论,许亚心里有些欣喜和感动,先前的紧张与胆怯逐渐消退。

    每次上课前,许亚都依照李筱筱的指点,备足了讲课内容,课堂上也开始灵活运用筱筱传授的秘诀。许亚与学生交流如同朋友,相处非常融洽,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很活跃和随意。有时候学生见黑板上字写多了,就有人主动跑上来给她擦黑板。

    课堂上,学生乱七八糟的小要求很多,有的时候是明显的捣乱,比如有学生上课中途要求换座位,要借笔的,说看不清黑板的,报告说旁边的同学没有认真听课的,要上厕所的,说坐累了想站起来走动一下的,等等。许亚告诉她们只要讲英语,提的要求都可以考虑。尽管课堂气氛很活跃,许亚却担心自己的课堂秩序有些失控。

    许亚宿舍的室友都是英语专业的,而且都是本校本科直接读研的同班同学。研一期末时候,她们宿舍另外一位同学出国,空出一个床位,于是宿管科把许亚调了过去。

    许亚搬去不久,就发现这些英语专业的学生课余时候都在兼职做事,比如翻译、展会、代课等。室友们时常会提到这些兼职信息,有时候需要额外的人员,她们也会问许亚去不去。

    自从代课后,许亚的收入比较稳定,够维持生活了。偶尔遇上有展会翻译这样的零星散活儿,许亚也不放过,跟着室友们去。

    年底时候,继续教育学院开教师联欢晚会。院里领导在致辞时说,院里在各个班级开展了任课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调查,让学生们给任课老师打分,得分最高的几位老师被评为优秀老师。

    领导公布优秀老师名单时候,许亚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以为听错了或同名,坐着没动。旁边的李筱筱连忙推许亚去领奖,许亚还有些不确定,教务处的张老师也给许亚打了手势让她去,许亚这才上前去领了奖和装有奖金的信封。

    研二下学期,继续教育学院开学前,教务处张老师打电话叫许亚去一趟。张老师问许亚这学期要不要加两个班,还说这学期开学后,教育学院要转去新校区上课,到时候要坐校车来回。

    多两个班就意味着课时费收入翻倍,许亚求之不得,欣然同意带四个班。于是张老师又问许亚她这学期自己的学习课程,好帮她调整代课班的上课时间,避免学习和教课时间冲突。

    研二的课程并不多,有基础课也有选修课,有的时候半天就两节课,有时候半天都没有课,所以许亚得以有时间去代课。

    平时的课后作业,很多都是让学生自己课后或课前去读指定的章节,或是案例分析类的小组讨论。因为打工的缘故,许亚偶尔也逃过课。

    研二期间的一天,许亚与同学苏菲去看望导师。闲聊几句后,导师问:“你们业余时间都忙什么?要是时间充裕,我给你们找些事情做,学点东西,不要闲着混时间。”

    苏菲问是什么事情,导师说:“我这里的事情多的很。有个铝合金门窗公司问我要人给他们做市场策划方案;一个合作伙伴开了进出口公司也需要人;现在我这里也正在翻译出版一套西方的经济管理丛书,已经有些学生在给我做些初步的翻译和文字校对。”导师随口列出几个选择让两人考虑。

    许亚、苏菲还有绰号鲤鱼的同学后来跟着导师去了那家铝合金门窗公司考察过,几个人一起讨论合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了个方案初稿。

    之后,许亚、苏菲以及几名同学开始加入导师的翻译校对丛书的项目,按量计酬。导师一般是把要翻译的章节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译完后再发回给他审阅。许亚有空时候就窝在宿舍里翻译校对。

    研二结束后的暑假,许亚依然独自留在学校,寻找暑期工作,筹集下一学年的费用。某天在宿舍里,许亚接到一个电话,找室友卢小怡,说有人找学生做市场调研。

    小怡她们都放假回家了,于是许亚给对方说,“卢小怡放假回家了,开学才回来,要是你急着找人,我可以去,我做过市场策划。”

    对方说:“美国那边的客人现在北京,很快就回去美国,急需人。”于是对方叫许亚去试试,约好在楼下的广告栏那里碰面。

    许亚见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美国白人,名叫山姆,三十出头,体恤牛仔短裤。一个是美籍华人,名叫杰森,四十岁左右,一身高尔夫打扮。

    杰森介绍说他和山姆打算在北京开公司,要做前期市场调查。许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打电话。

    他们给了许亚一份电信客户名单,要许亚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逐一打电话,按照他们列出来的一些问题在电话上问客户,收集他们的回答,一周后交给他们结果。

    一周后,许亚再次见到山姆和杰森,把打电话收到的反馈信息交给他们。他们付了许亚酬劳费以后,又给了许亚一份名单,让她继续打。

    这一次,许亚轻车熟路,还比较灵活,除了问杰森他们列出来的问题,许亚根据对话内容扩展开来,顺便问及更多的问题,然后把对话主要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点记了下来,做了归纳整理。

    一周后,许亚又见到杰森,他听许亚把打电话搜集的反馈汇报完后,说:“许亚,你的这些反馈非常重要,很有价值。过几天我就回美国了,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们再联系。这是给你的酬谢费。”杰森说完,递给了许亚一个信封。

    研三开学前,许亚接到杰森的电话,说他回北京了,准备设立公司,问许亚还有没有时间继续给他们帮忙。许亚说研三没有课了,有很多时间。

    于是杰森就叫许亚出来坐坐,边喝茶边谈谈具体事宜。杰森说他这次回美国,找了两位合伙人,一个是许亚见过的山姆,另一个是位美籍泰国人。三个人先在美国申请注册了公司,现在又来北京注册,北京的公司是美资公司的中国分公司。

    杰森说他已经找好办公室,地址选在东三环亮马桥边燕莎商场附近的一栋办公楼,办公室已经租赁好,正在买办公家具,过几天就能安装好。

    杰森说:“现在呢,我正在招人,上次你帮我们做的前期市场调查,工作质量我们很满意。不知道你是否愿意继续帮我们做事,全职兼职都可以,看你自己选择。”

    许亚说:“我们现在研三也没有课了,就是自己看看书,准备论文。我可以做全职。”

    杰森说:“如果你全职上班的话,我初步想了想,工资呢,我给你开五千一个月。你看能不能接受?”

    许亚没想到工资这么高,远超过预期,于是很高兴的就答应了做全职。随后许亚去教务处找张老师,辞去了代课。

    大概过了一周,杰森打来电话,说:“许亚,办公室家具等都弄好了,明天你可以来公司上班了。”

    公司在亮马桥,离学校不远,许亚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上下班。

    研三开学后,许亚的导师去了一个新学院做院长,需要人手帮忙,找了两三个毕业班学生去全职做事。许亚因为已经答应去杰森公司上班,而且杰森开的工资高,所以就只是周末导师院里在职mba班有课时,去做助教打杂。

    宿舍里的室友也纷纷开始打工。田恬去了一家公司做投行项目,据说工资也开的很高。卢小怡则忙于学生会的工作,暑期还争取到一个出国的机会,给一个商务考察团做翻译。李筱筱则继续代课。

    逐渐的,许亚帮家里还完债款,自己也开始存有一些余款。

    2003年初,许亚的父亲生病,住院一段时间后回家药物治疗。许亚又开始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积蓄都寄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