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南侯风华(3)

      郢都城内,已经乱作一团,但这种乱,却带着一种“井然有序”。
    两种相对立的形容出现在一起,看似很荒谬,但又确实是现实。
    但凡国破家亡,王朝倾塌,都讲究个循序渐进。
    大楚,毕竟不是一个匆匆建立起来的短命王朝,不是那种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纷乱之世。
    想当初乾国所在的那块地方,今朝你称帝,明日就被属下将领砍了头的乱象,在楚地,并没有发生过。
    虽说眼下,大楚在北方和近些年来如日中天的燕人僵持着,形势,算不得多好,甚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在;
    毕竟,三晋之地前车之鉴啊。
    然而,所有人心中想的是,就算局面要崩,也得是一步一步来,燕人就算真打进来了,也该是一城一地慢慢地啃。
    就如同大楚这数百年前不断蚕食四周山越和小国的地盘那般。
    谁能料到,
    忽然一下子,
    燕人的铁骑就出现在了都城之外?
    因为下至于黔首上至京内贵族,都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所以,一刹那的慌乱之后,是本能地继续遵从一直以来的运转规则和逻辑。
    先是京外大营,发现了敌情,马上向城门司汇报,城门司敲响城门鼓,同时向京府衙门汇报,京府衙门再向郢都护军司去汇报;护军司再马上派人入宫,向兵部汇报,兵部再向莫敖汇报,莫敖再向司马汇报,司马再向令尹汇报,在楚国,令尹就相当于是相国,最后,再由令尹向摄政王去汇报。
    嘿,
    别说,
    外面燕军铁骑已经到了,
    城内郢都的官僚体系居然还能这般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层层叠叠往上走,你都不知道是夸他们临危不乱呢还是嘲讽他们已经脑子僵木到这种地步了。
    大楚虽然也有六部,但大楚的兵部尚书并没有太大的权柄,所谓的六部官制,更像是看着兄弟国家都这样,那我也得有否则就显得我落后了才搞出来的,本质上,朝廷的权力,还是被各大贵族世袭瓜分掉了。
    所以,兵部尚书和司马一起下了调令,命京城外大营迅速做好防御准备。
    郢都,
    是不好守,
    但现在原本郢都内能打仗的有资历的老贵族,都在外领兵,所以,军令是防御,是入城防防御。
    下达命令的人,是不管郢都这座充满浪漫气息的大城到底能不能进行守城战,只知道第一时间先把城外兵马调进来才觉得安心。
    然而,
    军令下达下去之后,京外大营竟然做出的是兵马出寨,直接在城外面对着燕军开始结阵。
    这一幕,先入为主的结果之下去反推,例如昭越林,他觉得应该是下达命令的司马认为燕军长途奔袭必然疲惫,郢都不利于防守反而会让自己束手束脚,所以干脆御敌于外。
    但实际上,
    是因为中枢和京外大营出现了命令上的对立。
    令尹没能见到摄政王,但摄政王的圣旨却下达了。
    言简意赅:
    郢都,乃我大楚宗庙社稷根本之所在,必当誓死守卫。
    其实,在这个时候,留在郢都的真正高层人士,已经像昭越林那般,预感到了事情的不对劲。
    燕军怎么都来到了自家都城外自家才得到消息?
    不应该,
    不可能啊!
    但摄政王紧闭宫门不出,
    令尹为首的等一众大贵族留京的代表们又能怎么办?
    难不成先召集自家部曲先攻打皇宫,去瞅一瞅自家摄政王到底还在不在里面?
    世上,永远是傻子占多数,但能够坐到万人之上位置的,傻子,真的很稀缺。
    所以,郢都能猜测出端倪的人,不少,但奈何燕人来了,就真的来了,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给他们从容布置慢慢考究缓缓追责。
    当燕军骑士的马刀举起,
    于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慑人的光泽,
    这光泽,
    可以将一切覆盖在贵族身上的雍容和华贵,
    切割得面目全非!
    燕军,
    进攻了!
    ………
    楚军,勉强算是依靠着城墙在结阵,只是这城墙靠得,有点远。
    而燕军,因为长途奔袭至此,人困马乏是事实。
    而就算是人可以强行提起精神靠着热血燃烧一把压榨出自己的潜力,但战马,可不能。
    所以,
    燕军并未选择像以往对付步兵方阵那般,以游猎的形式去挫其锐气,再寻机分割,因为燕军已经做不到这些操作了。
    好在,一个疲惫,另一个,却是仓惶;
    双方,勉强算是打平。
    接下来,就是看那一波的了。
    靖南王亲自冲锋在前,其身边的骑士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正面西面和东面对前方的楚军军阵发动了冲击。
    一上来,就是穿凿。
    不是你把我戳成窟窿,就是我将你撕成碎片;
    简单、直接、干脆、明了,
    直指战争的本质。
    李富胜曾说过,打胜仗的要求很简单——兵强马壮。
    这话有些绝对了,但真的是绝大部分。
    第一波的冲击,发生了。
    然后,
    楚军崩溃了。
    崩得很快,
    崩得很突然,
    他们来了,
    他们结阵了,
    他们崩溃了,
    像是赶着台子唱戏的角儿,只是过来露个面,唱两声应个景,再跟老主顾敬杯酒,然后急不可耐地去赶下一个场子。
    又像是脾气不好的花魁,千呼万唤始出来,给你翻了个白眼,然后又马上退回了房中。
    意思意思,是真的只是意思意思。
    而这种意思,
    甚至让燕军都始料未及,楚军的崩溃其实在双方接触前就开始了,面对燕军铁骑的冲锋,这种阵仗这种声势,楚军前军就开始往后跑,中军见前军跑了,也马上跟着跑,后军莫名其妙,以为前面已经溃败了,这时候,是你不想跑也得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讲的就是这种情况,大势之下,非一人或者一小撮人所能阻挡。
    而一直严格按照经验控制着冲锋马速的燕军在此时不得不重新调整既定的方略,像是急刹车,然后还有不少燕军士卒摔落下马被自己战马踩踏到亦或者是被后方袍泽的战马践踏。
    燕军的冲锋军阵,因为楚军太过急切地溃逃,明显阻滞了下来。
    这种情况,其实不应该出现在以弓马娴熟而著称的燕军身上,且靖南军更是燕军之中军纪最为森严的一支。
    但奈何猪一般的对手往往会让你也同样呈现出猪一般的操作。
    楚人既然已经溃败了,就没必要再冲进人堆里去了,燕军这边是前军降速中军后军始料未及,大家直接堵在了一起。
    因为按照靖南军的传统,前军是视死如归的,中军是负责跟上撕开口子,后军则是为了进一步洞穿敌军军阵。
    大家整体呈现出的是一种,前军马速最快,中军续接,后军再最后一波莽的状态,然后,乱了,乱了,都乱了。
    不过,好在,燕军的这种乱,只是始料未及引起的,其实无伤大雅,因为你的对手,是彻底地溃散。
    靖南王的目光,微沉;
    这不是大楚皇族禁军精锐。
    其他各大国,晋国因为早早的皇权旁落,所以不算,乾国和燕国,其实被称为中央军的京中禁军,反而是战斗力最为拉胯的一支部队。
    都城经济和生活都为全国之最,纸醉金迷之下,再坚硬的马刀也会锈蚀;
    但楚国不同,楚国的皇族禁军是熊氏的依仗,是皇族能够主导大楚的根基。
    若将各大小贵族比作群狼,那么熊氏就是狼王,狼王,必须保证自己足够强壮,才能号令起群狼,才不会被群狼所吞噬。
    荒漠蛮族王庭,其实和大楚很相似,只不过蛮族少了楚人的这种含情脉脉的遮掩。
    所以,
    显而易见,
    这支溃逃的军队,
    绝不是正儿八经的皇族禁军。
    战斗力和数目上,都对不上号。
    但尽管如此,田无镜还是下令,追逃,追杀,同时,夺门。
    而燕军士卒们也忘却了所有的疲惫,在胜利的刺激下,开始更加兴奋地追杀逃跑的楚人,同时,被分出去的各路兵马,开始夺门。
    而郢都的城门,真的太好夺了。
    观星楼这里不算,还有好多处相类似的地方,城墙本该是拿来做军事防御手段的依仗,在楚人这里,则完全变成了艺术的附加品。
    不怪楚人懈怠城防,
    而是因为,
    哪怕是诸皇子之乱,京畿这里,其实也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兵戈。
    一个从未被外军进攻过的皇城,
    真戒备森严防御体系严谨,
    那才叫见鬼了。
    并且,
    不管日后如何,
    至少当下,
    至少此时,
    至少眼前,
    曾为不知多少文人骚客所吟诵的大楚郢都,
    褪去了其身上所有象征着美好浪漫的各色纱裙,
    袒露在了不解风情地燕地蛮子面前。
    骑着貔貅立于城外处于大军中央的靖南王,
    此时心里忽然想起了一次自己和郑凡站在一起时,郑凡无意之中说出的一句话:
    文明,
    总会被野蛮所毁灭。
    将大燕比作野蛮,
    这不是不敬;
    而是一种骄傲。
    一如当年蛮族王庭左谷蠡王沙拓阙石在镇北侯府门前吼出的那一声:
    “我本荒漠一野蛮。”
    这是一种强大的自信。
    百年前,当燕人面对磨刀霍霍的蛮族骑兵时,虽然声称他们是蛮子,但这里的蛮,代表的是一种强大,一种畏惧。
    毁灭文明的野蛮,
    这里的野蛮,象征着一种力量;
    而被野蛮毁灭的文明,
    这种文明,
    它,
    有病。
    田无镜忽然有些遗憾,
    他遗憾于郑凡现在不在自己身边,
    此情此景之下,
    如果郑凡也骑着貔貅在自己身侧,
    他应该能说出一些让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话,
    亦或者,
    就算是他什么都不说,
    就站在这里,
    他也有一种带着另一个“自己”在见证的感觉。
    晋国的国都,
    那个破落的衰败的皇族京畿,
    没半点意思。
    曲贺城、历天城、颖都,
    说白了,
    没有那种真正的天家气象。
    而八百年社稷熏陶下矗立至今的大楚郢都,
    才真正的有那种味道。
    你看见了么,
    大楚国都,
    我打下来了。
    以后,
    你也可以。
    ………
    “啪!”
    清脆的落子声响起。
    孟寿的棋艺,没摄政王好。
    事实上,孟寿的棋艺,本就很一般。
    人这一辈子,能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已是殊为不易,其他方面,真的很难再去分出太多的精力。
    不是羽扇纶巾的人,下棋,都下得好;
    有人忙着做文章,有人忙着做学问,有人忙着学治国,总之,很忙。
    摄政王没想着去赢,
    只是为了下而下,为了落子而落子,为了继续这盘棋而继续。
    双方,其实都没有输赢的概念。
    “王上是否好奇,日后史书,会如何记载这一日?”
    孟寿问道。
    摄政王没回答,而是端起身边茶杯,抿了一口。
    孟寿又道:
    “修史如做人,史官说得好听,叫史笔如刀,但实际上屁股下,依旧坐着的是人家的凳子。”
    摄政王放下茶杯,
    道;
    “可知接下来一甲子大楚史官如何写书?”
    孟寿问道:
    “还请王上示下。”
    摄政王微微一笑,
    道;
    “朕口述,他誊记。”
    孟寿张了张嘴,苦笑道:
    “那是连凳子,都没得坐了。”
    史官,得跪着,听口述,誊写。
    身为大夏以来,史官集大成者,孟寿对这个结果,自然是很唏嘘的。
    摄政王落下一子,
    道:
    “你说,你那位徒弟,会不会进郢都?”
    孟寿摇摇头,落下一子,
    道:
    “臣只教了那徒儿一些文事,武功兵事,可和臣一点干系都没有,这,哪能猜得出来。”
    “朕觉得,他必然会进去。”
    “臣觉得,我那徒儿应该清楚,王上您已经有了布置,这是,请君入瓮。”
    摄政王则道:
    “但他,还是会进去。”
    “王上如此笃定,难不成是打好了招呼?”孟寿笑着调侃道。
    但他虽然笑着,眼神里的关切,却做不得假。
    修史大半生,人都活到史书里去了,他也懒得掩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了。
    摄政王拈起一枚棋子,
    道:
    “就如这棋盘,就算你我不说一言,只看这棋路,你亦能推算出朕想做什么,朕亦能推算出你想做什么。
    棋子,还是会继续落下去,因为………”
    “啪。”
    摄政王将棋子落入棋盘,
    吐出后面那四个字:
    “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