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有一痴人花二十七年写了本医书

      “想起来了,兰陵笑笑生这个名字。我上学那会儿我还偷偷找过他写的小说看过呢,就是写那本书的啊。”
    刚到戚府门口,秦良玉猛地一拍脑门,想起了已经到了嘴边但是没说出来的那句话。
    赶紧回头望了一眼那辆刻意放慢行进速度的马车,会意一笑。
    《金瓶梅》这部神书竟然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伯写的……
    难怪刚才觉得马车上的这个老伯有种沉迷酒色的状态,看来自己的判断应该也没错。
    “写哪本书的?”
    同行的小蔡还糊涂着呢,看秦良玉自言自语个不停,忍不住问道。
    “呃……一本不太适合小孩子读的书……”
    秦良玉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本书,只能这么含含糊糊的回了一句。
    把捕到的黄鳝都交给小蔡,吩咐她送去厨房,接着便打算找戚继光通禀一下访客的事儿。
    结果刚迈出去半步,她又想起了什么,赶紧回过头来,郑重其事的叮嘱道:
    “小蔡,你的年龄还小。这几天在家里务必记得一件事情,离那个老伯远一点。”
    说完这些,方才放心的拔腿跑向了后院。
    戚府门口只留下仍旧一头雾水的小蔡。
    “我年龄还小?我可是比姑娘你还大一岁啊……”
    摇了摇头,不明所以的小蔡捧着两人捉到的黄鳝,挠着头走向了厨房。
    另一边,跑到后院的秦良玉则是气喘吁吁的向师傅通报了老友来访的消息。
    一听这来访好友的名号,戚继光便笑了。
    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走到门口,抬头看了看天。
    忍不住戏谑道:“这位仁兄,倒是会来,这是赶着饭点儿来的啊。玉丫头,你现在出去,买一坛好酒回来。”
    “师傅,家里应该还是有一些酒的。”秦良玉善意的提醒道。
    “哈哈哈,你听师傅的便是。去那家咱们常去的酒家,买最好的酒。”
    安排完徒弟出去买酒,戚继光背手踱着步,便朝着院门方向走去了。
    戚府堂屋里,戚继光和王世贞寒暄过后,已经就坐于饭桌之前。
    王世贞先端起一杯酒,斟酌了一下语言,说道:
    “元敬,官场之事,你也不要过于在意……其实还是有很多同僚在为你惋惜的。只可惜,当下这朝堂上的气候,没人敢替你说话。你且再等等,待寻到一个好的时机,为兄一定会试着再举荐你……”
    王世贞的话没有完全说完。
    却见戚继光抬起手,摇了摇头,示意对方不要再说了。
    淡淡一笑:“我已对官场之事看的淡了,幸好眼下太平盛世,四海安乐,并无大的战事。我这种粗鄙武夫,在这朝堂之中,也无甚用武之地。”
    轻啄一口酒,戚继光继续道:
    “此事实乃我大明之福。就让我继续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吧。”
    王世贞叹了口气,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笑道:
    “罢了,罢了,是为兄的错。今日咱们不说这些,只叙旧说文,说些风月雅事。”
    说完,他给自己倒上了满满的一杯,并且从怀中掏出一本书。
    “愚兄在南京兵部甚是闲逸,素来无事,便写了本书。来,元敬,为兄拙作,你给品评一下?”
    戚继光微微一笑,饶有兴致的接过这还带着体温的书本,随手翻看了几页。
    不过看了几页之后,戚继光就有点说不出来话来了。
    他神情复杂,有些犯愁,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老友写的这本书。
    这本书乃是小说。
    这个也倒没什么,至明朝万历年间,社会上的小说作品已经很多了。
    虽然许多古板的读书人仍旧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是闲书,无用之书。
    可架不住群众喜欢啊。
    社会上爱看爱读小说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戚继光本人只略读过几本小说,对于这种文体,算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只不过,手里的这本小说跟他之前了解的还是差别不小。
    不是基于以往的民间故事或者收集现成的话本编纂而成。
    似乎是讲的一个寻常大户人家的故事。
    而且……
    戚继光眉毛一动,这书中的很多描写也甚是直接露骨。
    放下书,戚继光有些尴尬的道:“兄台大作,必定是不错的了。”
    “哈哈哈。”王世贞饮下一杯,狂浪笑道:“元敬这话违心了。这书我都不敢署上真名,而事用了只有我与你知道的一个化名。”
    “哦?”戚继光不咸不淡的应了一句。
    “实在是为兄也知道,这书里的内容足够惊世骇俗,可谓文不惊人死不休。哈哈哈哈。”
    说到此,王世贞似乎甚是得意,又是一仰脖,直接干了一杯白酒。
    戚继光也熟知这老友的脾气,只淡淡笑着,没多说什么。
    王世贞正继续给自己倒着酒,又突然又想起另外一事。
    他起身找来了一个随身携带的包裹,又从中拿出了另一本书。
    只是这本书就装订没那么考究了。
    “有一人找到了我,说是写了此书,希望我能帮助联系书局出版,你再看看?”
    戚继光又接了过去,看到书名便是一阵惊叹:
    “素知兄台饱读经略,涉猎甚广,没想到兄长竟然还读医书?”
    王世贞端起酒盅,一饮而尽。
    他的脸已经开始微微泛红,不过本人似乎很享受这种状态。
    眯着眼,呵呵笑道:“元敬见笑了,我哪里懂得什么医书。只是这作者言之凿凿,神情恳切,我于心不忍而已。”
    “哦?还有此事?说来听听。”
    “这大夫说是有感于各医家和医书记载之紊乱,因此考据实证二十七年,写成了这套医书,希望能把我国之医方做个整理汇总。”
    “哦?这可是需要滴水穿石之耐心的工作。”
    “是啊,他来见我,说自己为了写这本书,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等人为师,并参考了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近千种。可谓是搜罗百氏,采访四方。”
    戚继光把这工工整整手抄笔录的书册一合,放在桌边。
    轻叹一声:“这位太医院的大夫也是个痴人啊。”